以往很少香港人做的制版方式会被群众受落的。想想看:当年的天龙Mastersonic,dCS再版,DSD版,都是 「舶来品」。 这是反映了华人潜意识的崇洋心理?或者说,是唱片公司负责人挡心消费者有崇洋心理。 雨果老板易有伍是香港少有的「音乐音响两边通」。想当年,他搞LPCD 45,用自家品牌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後,遂敲大公司的门。大公司初时的反应是:CD-R?是不是翻版?! LPCD 45之後,易有伍又为各大唱片公司做再版remastering:LPCD 1630技术。徙上述意羲来说,易有伍是了「香港第一个」。像永远向前、永不停步的发明家一样,老易不断研究更好的技术;最新的制版技术叫LPCDM2。 M2背後代表著怎样的技术?非要样身去大围、老易在香港的基地不可! 「为甚么要有M2 ? M代表甚麽?」我连珠炮发。 「M2即Mark 2。至於为何搞M2,是想改进LPCD45。LPCD行了几年,受到发烧友的欢迎。无论是用直刻方式制碟或是采用有利镭射头聚焦的紫蓝色塑胶料,都成为别人抄袭仿傲的对象。但也遭过到批评,不是声音方面的而是播唱时遭遇困难。人家的CD机镭射头老化,我是莫奈何的。正所谓有批评,有进步;我研究如何在厂印CD上做到LPCD45的效果研究了一年有多,成功了。从前控制不了CD厂方面的偏差,现在可以了。为配合第二代LPCD45,需要有新的制版技术配合之,这就是Mark 2了。其实一些新的LPCD45已用上M2 mastering了,不过没有告诉别人;时机未到也。我不知做过多少实验,现在机印的LPCD45都好声过第一代烧录的LPCD45,声音既润且融,又『高清』。M2的优点还包括声音富活生感。这技格略为改动!一下,便可以转移到普通CD的mastering上,即现在的“LPCD M2 Mastening”。」 玉置浩二、Best Sound Best Hits4 HQCD、五轮真弓Blu-Spec CD等,都已用上M2制版技术。 CD的Red Book规格标准是先天不健全的,不过有些空隙是可以走盏的。不能变的是16 bit/44.1 kHz,可以做功夫的是讯息膜的槽坑,金属膜的材质、反射率,由master到glass maste到stamper的制作过程等等,在许多方面部有改进的空间,因此CD依然有得搞! 从前LP时代的制版工程师是名符其实的masters,他们对音乐了如指掌,预知音乐何时到高潮,就将坑纹调 阔。後来改用机器去做,所谓用电脑侍服系统,5秒前知道高潮到了,就能自动调整坑纹宽度。结果呢?
「用1630 U-matic带做masterinq,是很易出事的;"有时会前功尽弃。即使如是,我仍舍易取难,不过是为了靓声。现在做制版,要活用古老方法和崭新方法;每一个环节我都自己trm过的,不是花钱买两部靓机就能做制版师。」 易有伍对压缩器(compressor)的毒害,深恶弃绝; 你有否留意到鼋视广告特别大声?比节目大声几dB,现代人天天受compressor的毒害,除非你完全不看鼋视,不听鼋台、Mp3。但不是所有压缩器都衰,60年代有 人性化的压缩器;原因是它们的真空管、输出牛跟今日的器材很不同、headroom比较人性。今人用的compressor不能相提并论。现在连大公司的古典部都开始使用压缩器了,真是世风日下。 「你真的完全不用compressor吗?」我问。 「我用自己的软件取代压缩器的功能,你听我的制作,大声播时听觉依然舒服,不舍令人想掩耳。有许多办法可以做到的,例如用软件做一黠phase shift。我用EQ的概念跟别人很不同,我用EQ的幅度常细过O.1分贝的,扭极细微去调声。我每朝都曾将studio的所有仪器标定、调准,要偏差细於0.1 dB,才开工的。特别是出trip譬如一个星期,回来後一定有不少偏差,要花许多时间caI。要懂音乐才能去操作mixing舆mastering器材的。」 过去五年,易有伍做过中文pop、英文pop和古典音乐的mastering,累积了许多经验。我的想法是他真的越做越好。易:「93年去莫斯科录音,蚀了超过一百万;但也是一个宝贵经历。很记得一位老太太听小小一部收音机,过Prokofiey交响曲听得泪流披面。她可以从有限的音响当中听到音乐的无限,大受感动;有些人坐拥昂贵的大型音力,却不是听音乐的。」 易有伍工作时用专业音响仪器,例如喇叭用KH,KEF104等promonitors,不过工馀听音乐,较喜爱vintage hifi。易:「高清不是audio的最重要审美标准。Hi-rez第一?反对。二百几年前的人写交响曲,已经懂得有起有伏,张弛有度,快板之後来一段慢板。我是接受HQ理论的,但由头到尾搏命HQ,就变成夸张。听高解像档案,人们很容易被繁多的音响细节吸引,耳朵pick up这个那个,反而focus不了。」 中国人说『温故知新』,十分同意;因为温故之後,你就知道新的东西差劲……温故知新差!所以『温故』的比例应该较多。新款喇叭强调反应快,声音紧凑:这在某方面来说是很好的。不过声音就不够relax,你要舒松的声音,新喇叭是不及旧嗽J叭。我们重温童年的oldies录音,响度够,声音密度高,但完全不刺耳。你若用旧喇叭配上用好胆的真空管机来欣赏,享受到不得了,还需要讲究乜版物版吗?不讲版本喇。 其实钢琴也是一样,新不如旧,新的steinway,百几万一台,声音咚咚咚的,完全没有密度,不够厚度,得个响字。中央音乐学院斥资几千万买了许多台全新steinway,教师们颇自豪。我对他们说,你们是没可能训练出世界级钢琴家的,因为学生们日弹夜弹都是咚咚咚,很快就失去了对音色的感受性。学院请我讲lecture,我千里迢迢自行驾车、运了对大喇叭到会场,为的是示范正确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CD要比MP3强得多;也告诉学生们,日日听MP3的祸害。 人人有权选择甚么。好像有人无LP不欢,认为LP是最傅真的。LP唱人声、弦乐都好,但播钢琴是LP的弱项,一个和弦按下去,像有揉弦似的:尤其是当唱到接近内圈时。但他就是不察觉,也许是缺乏对真声的认知,或者是缺乏听力。 见老易有点动气,遂请他改燮话题,谈谈蔡琴[金聱演奏厅]的再混音及再版工作。老易由故事源头开始讲: [中大做利希滇音乐厅时,陈永华在位:作为朋友,我给了一些意见。後来建成了,我帮忙装置音响器材。所以,对这个音乐厅我是很熟悉的。环球夥拍赵曾熹,在那儿为蔡琴录音,请我帮忙,我说要自然聱,录出来要似古典制作,环球和赵都同意。 [录音过程其实挺顺利。未入大学之前,他们在尖沙咀排练,我有去看;但当日尚未了解蔡琴的歌唱特黠。到利希滇厅才知道她真的很有特黠;她擅长用咪,唱得很纵容、细声;我距离她两、三米已开始听不到了。她没有耗费一丝多馀的气力,感情控制非常精密地用话筒去唱,是厉害的功夫。用鼋容咪例如shure,sennheiser等,isolation会较佳,但为了彰显蔡琴的唱功,我撰择了CMT 563,一支1947年的vintage。] [原来的录音是“concert化”的,能把舞台感造出来;现场摆咪却要适就video同步拍摄。由於要吹动蔡琴的头发和衣服,现场有大风扇,因此风扇发出的噪音是避不了。幸好那把大风扇的噪音有点像开卷式录音机的运转声音!蔡琴唱得细声时,你特别容易察觉到风扇声。] [是次环球请我重新做这个,用原始24轨母带(24/96)remix,我就想到要还原蔡琴细声、relax的味道。她的噪子属女中低音,有厚度,温暖,松弛;这是我在现场的亲身感受。一个混音师需要了解场地和录音当时的情况(我说:那么录音师兼做混音,岂不是最好?)即使混音师不曾在录音现场,他也有需要知悉当时的具体情况。其实我无论是为自家录音做制版,还是为别家公司而做,我的愿望都是经我做了功夫之後,聆听者能获得较大的感动。这次做remix,压力在於要AB。](我说:你不是怕输,而是怕赢了,把原版比下去,对原来的那位engineer构成压力。易有伍你未免太厚道了。易有伍听了我这么说,不语。) 易:[是次mixing有使用vintage器材也有用现代机器,例如香港Sound Master的真空管机。没有用CelloPalette。试过用dCS upgrade到24/92,但出来的效果太高清,不好听,放弃用。用了许多时间心机做touch up,例如执走喷咪声,要在鼋脑示波器中把pop辨认出来,在WAVE里剔除。鼋脑software是方便,但鼋脑在LPCD M2里只是一部份,M2是新的音响器材加vintage器材加鼋脑software,再加上雨果电源线和讯息接线等等。Red BookStandard容许的发挥空间,今次是用到尽了。] 经原录音师易有伍亲自混音及制版的《金声演奏厅》,从第一首[天天天蓝……intro]开始,一开声即感受到明确的台型,音响状态比原版CD好太多了:音质、密度、音色,声音的细致度、detalis……徹徹底底的赢原版! 新版[边纸]的八个大字“超前绝後,震撼再生决非吹水。 当日《金声》出版後,许多喜欢靓歌的人(当然包括蔡琴迷)觉得有憾:音乐好,唱得好,偏偏就是音响普通,不大感觉到是在一个真实hall里的录音,似一般水准studio制作…… 易有伍[揸fit]的录音结果由易有伍来平反。它原来是一个十分好声的录音,让我们听到自然、立体的音响画面之馀,也[听真]琴姐的深厚唱功。易有伍不要K2HD,不要BIu-Spec,指定要到日本Memory Tech做HQCD,肯定不是起时髦,而是成竹在胸。我比较过Jeftrey给我试听的白新版(HQCD)的封面板(烧录在LPCD紫蓝碟)粉HOCD成品,是後者赢。 爱不释手! 逐首去描述改善了甚麽?多录。要我维护原mixinq/mastering工程师?No way!那旧CD,可以休矣。如果你徙未买《金声》,恭喜,一买就买靓版了。要是你昔日有憾,新版令你无憾。即使你听旧版时没投拆(你真是顺得人),新版也会叫你雀跃不已。一天都光晒……名誉保证。
现成的LCDP“M2”HQCD
上期出版後不久,「瑞成贸易公司」的要员超哥打鼋话来,说希望我能组织一个 聆听会 ,主角是瑞成落重注的LPCD M2 HQCD。他希望得到本刊众主笔对LPCD M2HQCD的印象和意见。 难得主笔们也很想知道这新事物的效果。当日赴会者有winson,蔡健威、Joe Tang和莫明。Thomas和Megan原来也很希望能出席,可惜要上班,来不了。 为了对得起主角,HiFi音响来阵以待: 音源:emm LabsTSD-1+DAC 2 前级:Audio Note M6 MkⅢ… 後级:MarK Levinson No.531H一封 喇叭:Wilson Auaio “Sasha” 当天有劳超哥亲自 打碟,让大伙儿安坐、玩蒙蔽试听(blind test)。 要试的是一双碟:玉置浩二 酒缸色的心 SACD碟和HOCD碟。为避免被emm Labs显示屏的灯号 出卖,陈海川特别预先把显示屏的灯号关掉,才 交场 给我们。超哥以 A碟 和 B碟 来称呼要比较的一双碟,让聆听者以A-B-A-B这个次序去听。 听罢,winson叫大家说出 胜负。他、阿威和我都说 B好,Joe和Joseph剧表示 一半一半。 超哥宣布:B版即HQCD! 然後,我们聆听Best Sound Best Hits……一张华纳的外国经典流行曲选集。这不涉及AB比较。 听毕,我请诸位主笔各写200字,扼要谈感想。见下页。 超哥临走前,对我说 :你也很满意玉置浩二的HQCD吧? 我笑嘻嘻:噢,刚才B版听来的确全面些。我的review不是在本刊试音室做,亦非用今次的播放器材做参考 的,而是在家中。不同环境用不同像生,听出来可以是两回事。 其实较早前超哥对我的玉置浩二review是有意见的。我在review写道:HQCD不及SA-CD(DSD层)好声。超哥说,读者可能对 何谓SA-CD(DsD层) 有误解;假如以为我是说hybrid碟的 CD层 都赢最新版HQCD,那後者就冇运 行了。 当时我回答:不会吧,无论是讲SACD DSD层』或hybrid碟的DSD层,发烧友都会明白是指 播唱SA-cD那一 层』。及後,我才发觉超哥不是杞人忧天;我的表述方法可能会惹人混淆,尤其是对sACD缺乏接触及认知的人。 大概由於市面上有一批号称经DSD处理、提升音质的‘Red Book’CD碟吧,我写 DSD层 可能会招致误会, 以为是同一件事? 无论如何,我在此澄清,并且经一事长一智,日後要表述这个观点时,我会画公仔画出肠,写 唱SACD果一 层 ! 回想emm Labs的DAc 2有项本领,令这次在HiFi音响大房的 AB比较 有利於 “Red Book” CD的;它比其他号称能做“DSD up sampling”CD优化处理的机器,更能真正提高CD声音的表现力。你硬要DAC 2不做这项「优化」都不行!
------刊于《HiFiReview》2010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