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自《新音響》2020年233期,作者戴戈
有收集香港高级视听展纪念CD《原音精选》系列的朋友,一定会知道从2017年起,需要加钱购买的版本,从LPCD M2+LPCD45II更换成UPM+AGCD。其中LPCD45II和AGCD是压碟所用的碟基及制作工艺不同;而LPCD M2和UPM一样是母带处理的方式,一脉相承却又有明显的迭代,因为操作者为同一人——雨果唱片的掌门人易有伍先生。UPM全称Ultimate Professional Mastering,汉字直译为“终极专业母带处理”。是易先生集数十年录音、制作、音响软硬件发烧经验,独力开发出的一整套的母带处理流程。以下这一篇文,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下UPM这种母带处理方式的“前世今生”。
一、UPM进化史
在欧美的唱片工业体系里,录音师、混音师、母带制作工程师通常由不同的人来负责,而像易先生那样包办从录音到出版整个流程的,在全世界来说都是凤毛麟角。那么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母带处理的呢?易先生曾在一个访谈中说,其实很早就注意到“母带处理”对最终唱片音效的影响了:早期的雨果唱片分别交由天龙和东芝压盘(也就是让现在的雨果发烧友们魂牵梦绕的“天龙版”和“东芝版”),他就发觉得到的声音不一样,天龙版在电平的平衡度、音色的丰满度上都要优胜一些。经过了解,原来是天龙的技术人员非常负责任,会根据使用的碟基对雨果送过去的母带进行轻微的处理,以取得更好的听感!这就启发了易先生,开始深入研究母带处理这个对于国外的录音师而言根本无需要深入学习的领域,并不断在雨果出版的唱片中展示当时的研究成果:
1、1995年10月出版的《雨果发烧碟4》,里面有两段《黑人舞曲》的对比,能看到听到易先生以俗称“12粒”的Cello MIV Palette均衡器对录音进行处理的技巧、过程及效果;
2、不久之后雨果推出的Music Library系列,通常能见到“24-96”的标识,那是他采用当时最先进的DCS升频器进行母带处理,这个系列两年间发行了几十个专辑,也让他积累了他大量母带处理的经验;
3、随着母带制作的名气渐长,他也开始介入“流行乐坛”,为当时的流行歌专辑带来更“清晰广阔”、“顺滑自然”的效果。比如以下这张1997年出版的许美静的专辑《静听·精彩13首》,就将易先生的制作作为最大卖点。
4、1998年出版《雨果发烧碟7》留下经典一幕,易先生非常罕见的出现在封面上,陪伴他一起的正是Cello的12粒,封面下方是一部机器的界面,上面显示24bit/192kHz,正是当时最贵也最好的数字升频器DCS 972——雨果在数字录音和后期制作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尖端。
5、及后CD新技术层出不穷,如现已式微的HDCD(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高解析CD,通过将高频信息折叠装进普通CD容量再用特殊硬件提取并解码),就出现在《雨果发烧碟》8和9中;而《雨果发烧碟10》引入日本JVC公司的XRCD技术,它使用K2接口,强调主时钟贯穿从mastering到压碟的整个流程,以降低过程中产生的时基误差。很快的,易先生又发现了K2 Mastering的问题:压缩器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数码失真。此时,多年积累已经到了出现划时代产品的临界点。
6、2006年,在HDCD、XRCD、DSD中逛了一圈的易先生,推出了属于自己原创的科技:LPCD,分别有LPCD45和LPCD33两种产品,以及LPCD Mastering母带制作技术。在保持数码录音高指标的同时将听感努力向模拟音源靠拢,这样的理念及实际聆听效果犹如一个惊雷,在渐趋死水一潭的唱片界振聋发聩,各种母带处理及压碟的订单如雪花般飞来;3年后LPCD33更名为LPCD1630(《雨果发烧碟14》,两者几乎垄断了当时唱片加工界的高、中价位再版唱片市场。有些等不及排队的唱片,就只做了母带处理再自行压碟出版,在这些CD中,就第一次出现了“LPCD Mastering”标识——自此,雨果的母带处理有了独立的名字(LPCD45和LPCD1630不会出现LPCD Mastering字样)。
7、将非SACD版的《原音精选2009》和《原音精选2010》摆在一起,就能看到非常明显的不同:2009还是只有LPCD45,而2010则是LPCD M2和LPCD45 II并列,这里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易先生认为,LPCD M2 Mastering至少和LPCD45II压碟方式一样重要。M2可以理解为Mark II,也就是第二代的意思,但在笔者看来,这又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雨果自行研发的电源线、信号线在Mastering中的大量应用,使得中频更加凝聚、有力。
8、从2010年起,采用LPCD M2母带制作的一大批港台流行歌专辑杀进市场,有烧友将同一专辑LPCD45一代和二代进行了多番比较,得出“一代更老声、二代更年轻”的结论;但同时的,易先生却发觉了一个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母带老化!尽管保存在恒温恒湿的仓库,但很多早期模拟母带(开盘带)和数码母带(DAT磁带)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退磁现象,导致声音品质的降低。为此,易先生进一步研究“母带修复”,并将之纳入了母带处理的流程中。这就导致越到后期的LPCD M2,声音越是鲜活,笔者在碟评中曾戏称“LPCD M3”。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邓丽君环球精选辑》LPCD45II中邓小姐那鲜活、丰满、甜美的声音,绝对是久久难以忘怀。尤其是第一首《一封情书》,笔者每次听都不禁在想:这歌该不是邓小姐昨天才录的吧?
9、2016年中起,一种采用UPM技术、日本印制的金碟悄然出现在市场上,打头炮一张就是《Beyond:Best sound Best hits》,由于一开始并没做什么宣传,头1000张带编号限量版用了接近半年时间才售罄(当然现在已经是天价,而且有价无市了)。随着一张张UPM 24k Gold唱片接踵而来,业界开始猜测如此背景干净、声场宏大、层次分明而又饱满扎实的CD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当然,2017年《原音精选》UPM AGCD一出现,大家就都知道了。UPM的进化,乃在于易先生的调整手段更为丰富,从以往更多借助不同的模拟调音台、胆前级,到现在的数字整型、相位对齐等独到数字音频技术的运用,比如从单一的字时钟到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字时钟,听感差异的叠加到了最终成品,那个改变绝对是天翻地覆的。
二、UPM相比其他母带处理流程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母带处理,是音乐作品混音后的工程,主要有几个作用: ·调整专辑内的各首音乐之间的音量为大致一致; ·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如摇滚、古典、流行等)、不同的播放途径(如广播、CD、黑胶、网络、舞厅等)对动态的要求进行调整; ·根据音乐内容的可能的听众的“心理偏向”,对音色、声像大小、能量感等进行微调,改善主观听感。 因此,母带处理可以很简单:阁下在电脑上用cooledit、audition等常用的音频编辑软件打开一个音频文件,根据自己的喜好拉一下EQ曲线再保存,这就算完成了一次“母带处理”了。而母带处理又可以很复杂:从音源、软件到硬件,每一部分都可以“武装到牙齿”。从第一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到,易先生的母带处理从EQ的调整逐渐深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使得UPM和其他母带处理流程,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
1、包含了母带修复的流程
无论是模拟母带还是数码母带,无论是不同的介质,在漫长的保存、拷贝的过程中都会“失效”。模拟母带的介质一般是开盘带,通常十年后就会遇到磁粉掉落的问题,还有发霉、黏连等,在读取过程中甚至影响开盘机的连续工作;数码母带的介质一般包括DAT带、磁光盘、CDR、DVD-R、磁盘等,DAT带会遇到开盘带相似的问题,而其它介质的保存时间更久一些。但是,数码保存有另外的问题,就是它一旦失效,那就是“永逝”的,而使用磁带的,依然会有音乐信息,其消逝是“渐进的”,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恢复到比较好的状态。 因此,UPM前期的大量时间,就用于修复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2、对“数码失真”极度敏感,可以说“零容忍”
很多朋友以为做母带处理就等同于“下味精”,虽然一耳朵听感好像鲜活了一些,但长久听会累、大声听也会累。这是由于在录音、混音、母带处理过程中引入或者放大了数码失真的缘故。易先生,从数十年录音、混音、母带制作、CDR及线材研发的经验总结,发觉母带在最重要的“主观听感”上还可能存在其它的问题:
·母带在拷贝的过程中引入了失真(例子:将一首wav文件在几个磁盘间来回拷贝几十次后,和原始文件相比,有很大的听感差异); ·对原始母带进行重采样(包括升频或降频)、DA/AD转换工作时没有使用时钟同步,或使用的时钟、滤波器精度不够,引入了数码失真; ·为提升响度,使用不够档次的压缩器(软件或硬件),或过度使用,引入了数码失真; ·使用不够档次的均衡器(软件或硬件),或过度使用,引入了互调失真; ·母带制作过程所有用到的连接线材,包括电源线、数字信号线、模拟信号线、时钟线、喇叭线等,都可能带来频段的相位不对齐,从而带来不必要的听感失真; ·母带制作时使用的Monitor System未能发现上述出现的种种问题。
UPM针对上述“主观听感”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调整,根据音乐内容的不同,尝试十多种不同种类的时钟组合、使用业界最精准的DA/AD器材及硬件均衡器、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软硬件压缩器等,并由专门团队定期对器材进行维护,保证最良好的状态。制作过程所有线材均为自行研发,制作完成的小样会在多套不同搭配、不同价位的Monitor System、家用音响上回放、校正,最终得到成品。因此,使用UPM制作的母带,会比其它母带处理流程有更干净的背景、更好的主观听感、更广的器材适应性,尤其是改变了很多要求高的发烧友对“数码音源大音量更容易失真”的看法。
三、市面上UPM成品唱片类别及购买建议
使用UPM的唱片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已经有4年了。按照录音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别:
1、UPM 24K Gold CD:为香港瑞成唱片加工的一系列港台流行歌专辑及极少量古典音乐专辑。易先生负责UPM母带制作,压碟在日本的金碟生产线(就是以前雨果金碟同一条生产线)。从第一张《Beyond:Best sound Best hits》开始,到合作结束,总共40余个品种。所有这些品种的头1000张带编号限量版(陈慧娴及谭咏麟1、2,为300张带编号),现在已经成为炒作的对象,只要大家“不追限量版”,还是可以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唱片。笔者这里推荐beyond、玉置浩二、陈百强、林忆莲的同名精选,还有蔡琴的几张唱片,包括《民歌》、《老歌》、《遇见》等,尤其是《金片子1·天涯歌女》,原母带是30寸开盘带,因此中音极度宽松自然,蔡琴也在专辑中展现了其调皮的一面。当然,如果大家银弹充足,建议将这批唱片一网打尽,因为已经不可能再有新的专辑了!
2、展会纪念碟,包括香港高级视听展《原音精选》系列及新加坡国际视听器材展的纪念唱片。由于十多年来一直保持合作,因此这两个展会加起来的三十余张唱片,记录了易先生母带处理的进程,而且选曲优秀,无论作为烧友听音范本还是调音辅助,都是非常好的工具。《原音精选》系列内地较易买到,现在2017年之后的价格也还相当平易近人,十分推荐入手;新加坡展会纪念CD,搜罗的难度就高一些,需要运气。
3、雨果自己录制的唱片,这里包括新录制出版的唱片,还有因为断版而重新压制的唱片。和前两类相比,易先生在处理自己录音时就更见得心应手,如笔者刚刚收到的《雨果发烧碟1》UPM AGCD。1992年出版发行的发烧碟1绝对是雨果发烧碟系列的销量冠军,因为选曲优秀又兼具调音工具的作用,很多烧友家里常备一张,各种不同时期的版本也层出不穷,包括金碟(天龙版、东芝版),普通版(天龙版、东芝版),老港版,内地版,LPCD1630版……在UPM AGCD出来之前,雨果金碟天龙版是烧友们公认的音质最好的版本。笔者仔细对比新版和金碟之后,尤其是第一首《夜深沉》和第二首《小刀会》,就不得不感叹时代进步,母带处理赋予老录音的“新魔力”——UPM不是去挖掘录音的“Hifi性”,什么频宽啊细节啊音场啊等等,而是更展现一种“乐队精气神”的演奏状态,笔者很轻易就感觉到当年录音时乐队的文化自豪感,那种充满自信下的从容不迫,从音响系统中完整的呈现,这种“临场感”实在令人惊叹不已!年初在中山图书馆举办的雨果新年音乐分享会上,易先生用EV III大音箱在400人的现场播放《穆桂英挂帅》UPM AGCD,震撼当场的也是中央乐团在录音中展现的“乐队精气神”,笔者愿意称为是一种更“高级”的Hifi。
如果阁下对雨果老录音非常熟悉,那么这几年雨果再版的UPM AGCD或者UPM LP,建议尽数收入,包括《初次尝到寂寞》、《一意孤行》、《梁祝黄河》(以上三款前1000张带编号版本早已售罄)、《黄孩子》、《闵惠芬》、《长征交响曲》……早期版本当可作为聆听的见证一同收藏;如果阁下对雨果古琴录音情有独钟,那么新录制出版的浙江博物馆90周年馆庆系列《疏影》《彩凤鸣岐》,UPM AGCD版就绝对不能放过,千年古琴搭配丝弦的演奏“痕迹”,这和中国书法、国画艺术的“笔法”类同,都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文化体验,UPM AGCD版相比首发的LPCD1630版,让这种体验更清晰,更到位了。 结语
雨果唱片从创立到现在30多年,绝少使用夸张的词汇来推广包装,为什么这次会起“终极”这样的名字呢?笔者曾在一个采访中就这个问题问过易先生,他就笑着回答:“年纪大了,这个UPM再做个三、五年,就可以退休啦。”——原来,“终极”并不是市场用语,而是他自己认为在母带处理方面的“大成”。笔者在此也衷心希望,UPM能再接再厉,给音乐爱好者奉献更多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