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ome
   
 
Search:
 
快讯推荐 Commend
站点导航 首页 雨果快讯 内容正文
 
 
楊宗稷“五十琴齋”遺珍的發現和保護軼事
 
作者:范佩玲   发布日期:2020/6/18 15:32:36




UPM AGCD版 已发行


范佩玲 浙江省博物館研究館員

浙江省博物館總共收藏有30張古琴,藏琴的數量不算很豐富,但藏琴的品質相當高,在中國博物館界也可算是名列前茅。藏琴主要分四大類:第一類是1953年鎮海徐桴後人捐贈的楊宗稷“五十琴齋”的藏琴,共14張,其中“彩鳳鳴岐”“來凰”“谷應”“秋鴻”“春雷秋籟”“韻雪”等10張琴年代可定在宋元以前。第二類是舊藏的古琴,有“號鐘”、浙江巡撫昌浚為杭州府學斵制的同治九年款琴等共9張。第三類是成組的原杭州孔廟彝器“雅樂之琴”琴及古箏等。第四類是近年接受捐贈和拍賣所得的古琴,如著名文史學者朱家先生捐贈的宋琴等。
浙博的古琴絕大多數至遲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就已收藏人庫,一直深藏無人知曉,直至2006年第一次展露於公眾面前,其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我是最直接的親歷者,容我選一些感人的軼事以饗大家。

袁荃猷先生慧眼識珍珠
我自1985年大學畢業進博物館工作,其中有數年時間從事文物的整理和制檔工作。每次進庫房,我都會留意堆放於庫房一角的一大批古樂器,有古琴、古箏等等,古琴都豎著靠牆放,又高又大甚至高達3米多的各式古箏斜蓋在琴上面,在庫房一角佔了不小的位置。我也曾仔細觀察過這些古琴,有“同治九年”款的、有“雅樂之琴”款的,有楊宗稷款的,總之我的印象是幾乎每張琴的背面有密密麻麻的刻款,銘文幾乎都類似,因為有大量是孔廟彝器(包括那些各式古箏),再加上前輩們告訴我這些是祀孔禮器,不值錢,有這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也就不在意這些古琴了。
19945月,我陪同王世襄先生及夫人袁荃猷先生去庫房考察朱家先生捐贈的明四平式螭紋紫檀畫桌,袁先生的視線被館藏的古琴所吸引,因時間倉促,她信手察看了幾張,肯定地說館藏琴中有不少的唐琴和宋琴。她對浙博藏琴作了高度的評價。她的話,讓我開始對我館收藏的古琴有了新的認識。我覺得有必要對館藏古琴進行重新整理、研究,所以2000年我做《浙江歷代工藝展》時,第一次展出了楊氏藏琴中的“秋鴻”琴,把它作為唐代漆器展示。

成公亮先生一言定乾坤
2003年開始,我開始對館藏古琴進行科學的整理,制卡、制檔、進行拍照。一次學術活動中,南京博物院民俗民族研究所所長徐藝乙老師推薦著名古琴演奏家、作曲家、廣陵派的代表人物成公亮先生幫忙來看看。2006523日至26日,成公亮先生在我館山洞庫房的文物制檔室裡,對館藏的古琴進行逐一察看鑒定,成公亮先生首先確認了這些古琴大都是消失已久、琴壇苦苦追尋的楊宗稷藏琴,其次也肯定地認為這些琴大多年代較早,成先生保守地認為其中至少有張是唐琴。
成公亮先生一言定乾坤,確認了這些楊氏藏琴的身份,隨後,我們舉行了新聞發佈會,第一次把浙江省博物館收藏有楊宗稷遺珍的信息公佈於眾,《塵封多年的浙江省博物館藏琴第一次面世》等文章見諸各大報紙、網等媒體,發現楊宗稷“五十琴齋”遺珍的信息在古琴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丁承運先生倒背如流《藏琴錄》
為了進一步對浙博藏琴進行科學的斷代及研究,成公亮先生又推薦武漢音樂學院教授、泛川派代表人物丁承運先生對這些古琴做進一步鑒定。
200612月,丁承運先生百忙中借道杭州對我館古琴做進一步的鑒定。我館的楊氏藏琴上的銘文他倒背如流,對我館的楊氏藏琴如數家珍,丁承運先生進一步確認了浙博藏琴就是楊氏遺珍的事實。根據事先的安排,丁先生這次鑒琴後,也要開一個記者見面會。丁先生記者見面會臨時改用“彩鳳鳴岐”演奏。他認為這是他所見到過的最好的一張唐琴。2008年12月底,我們請來了黃樹志先生,他為“彩鳯鳴岐”、“來凰”兩張琴安上了特製的“太古冰弦”,同時我們還請成公亮、丁承運、姚公白先生為“彩鳯鳴岐”、“來凰”兩張館藏重器錄製專輯,名為《鳳凰和鳴》。
 
 
李明忠先生不計得失為遺珍
為了新館“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展覽的需要,我們決定對館藏所有的藏琴進行一次維護和修繕。
浙博藏琴經半個多世紀的庋藏,年久失修,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病害、殘缺,或少雁足,或缺護軫,原有的絲弦及軫子更是已基本無存。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遺珍,也為了有良好的展示風貌,我們從2009年初就著手準備古琴的維修工作,無奈文物修復需非常慎重之慎重,報批形式和手續很複雜,等到可以實施維修工作時,已距開館時間不足5個月了,而古琴的維修是離不開傳統的大漆的,大漆須自然亁燥,其工序和工期要有足夠長的時間,真是火燒眉毛。經我們多方打聽,慕名找到陝西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我國著名的修琴名家李明忠先生,冒昧地向他發出了修琴邀請,我們真是不敢奢望李先生能接這燙手的山芋。誰知李先生僅考慮了一天,就答應了我們的邀請,讓我非常感動,三天后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先仔細察看每一張古琴的現狀,然後就回去準備需要的材料和邀請相關的協助人員。我聽說所需材料中僅大漆一項就很傷腦筋,大漆是易燃品,不能帶上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李先生就托朋友用私家車一站站接送,可說是費盡周折。
李先生臨陣受命,拋卻了手頭的一切工作,扔下了正在準備的學術研討會和個人古琴獨奏會,更是不談維修的成本,只為了保護楊宗稷藏琴,可以說是不計個人得失,在杭州的炎炎酷暑中,從7月中旬到10月下旬,以傳統的技術、傳統的可逆性材料,還楊氏遺珍一個合適的原貌。我事後知道,李先生利用大漆乾燥的間隙,数次往返杭州與西安,去處理西安那邊的急事,我們付給他的很有限的報酬,還不夠他付工人的工資及往返的機票。李明忠先生這樣不計個人得失的行為,實讓我感動和愧疚。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楊宗稷的遺珍。
2010年,我們在新開設的“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展覽的基礎,隆重舉辦了“鳳凰和鳴浙江省博物館藏唐代雷琴演奏會”以及“中國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外琴家學者雲集一堂,共同見證了這次館藏古琴的盛會。此後,我在2013年主持開展了省級《古琴活化保護》項目,並與西安音樂學院中國琴學研究室合作,聯合陝西省藝術研究院、中國藝術研究院聲學研究所、雨果唱片公司五家單位,李明忠、崔憲、馮卓慧、李村、易有伍先生的學生郭錦各位老師共同對館藏古琴進行測音工作,為古琴活態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技術與理論根據。2018年,“彩鳳鳴岐”代表浙江省榮登央視《國家寶藏》欄目。
音乐家、指挥家易有伍先生酷爱民族音乐,多年来致力于古琴的录音研究、传播、推广,是錄制、出版古琴CD最多的一位专家,为古琴留下很多寶貴的音响资料。20198月,再次與雨果合作,易有伍先生不畏高温酷暑,攜帶設備親自駕車1多公里與工作團隊奔赴杭州,在浙江音樂學院錄音棚為“彩鳳鳴岐”“疏影”音频測錄,他不辭勞苦、不分夜的辛勤工作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音聲記憶。
    從2006年至今,浙江省博物館的楊宗稷藏琴,從藏在深閨人不知,到現在成為古琴界津津樂道的話題,與我們館領導的魄力和支持,以及我們工藝部全同仁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十三年來,從鑒琴到保護修復、再到活化保護、音測錄,我們工藝部全體5位元同志承擔了全部的工作。每一次與大師接觸的機會,都是我們學習古琴知識的好機會。他們一個個從古琴領域的門外漢,變得漸漸開始入門,並且一個個都成了古琴的發燒友。
    古琴是一種神奇的樂器,古琴有一種奇特的魔力,讓我迷。我很高興能與楊氏藏琴有緣,也很自豪為楊氏藏琴的保護和利用做了些有益的事。我相信,我是楊時百先生的有緣人。

摘自浙江省博物館編《2010年中國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補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