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ome
   
 
Search:
 
快讯推荐 Commend
站点导航 首页 雨果快讯 内容正文
 
 
《龍舟說唱 武松打虎》正式發售
 
作者:雨果唱片   发布日期:2019/11/20 15:04:13






「龍舟說唱」又稱為「龍舟歌」或「唱龍舟」,是流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主要是以順德腔為正宗的一種曲藝表演形式,始于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60多年歷史。

演唱時藝人常持一隻上端架著木雕小龍舟的長棍作表識,胸前掛一幅小鑼小鼓,敲擊節拍作間歇伴奏吟唱,其聲腔短促,高昂起伏,詼諧有趣,極富現場感染效果。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一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內容則從古時神話故事、民間故事一直到現在時事新聞、時尚潮流幾乎無所不包。

龍舟說唱的道具—龍舟,一般長約60釐米,分上下兩層,上層一般是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形象,意為避邪,下層是十名壯漢,名叫「扒仔」,他們都正奮力扒龍舟。龍舟上面一般豎有兩支小紅旗,正反兩面一般都寫著「風調雨順、國泰平安」等字。龍舟下方有塊布襯托,意為水面。整個龍舟由一支長約1米半的木棍撐起,走村過戶唱龍舟時,藝人便一手持龍舟木杖,同時扣著小鑼小鼓,邊吟唱邊敲打。

龍舟歌源遠流長。《佛山歷史文化辭典》認為龍舟歌最早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是一名原籍順德龍江的破落子弟首創。「龍舟」作為一種說唱藝術,從單純的演唱敘事體裁到應用於社會宣傳,它的演唱內容往往根據時勢的需要而改變。來源於民間。作為一種通俗的說唱藝術,其曲調和唱詞與「木魚」歌近似,曲目唱詞也無所不包括。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再到演唱當時所發生的事情,龍舟歌演唱的內容比較繁複。

陳振球,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人,龍舟說唱傳承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自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習演龍舟說唱。表演技藝高超,被人稱作「龍舟輝」。他先後跟隨「龍舟甯」、「龍舟邁」、「龍舟會」、「龍舟鎮」、「龍舟崧」等著名老藝人學藝,也曾師從同輩、已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伍于籌、尤學堯。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5月,被評定爲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錄製前言 易有伍:雨果貨倉自從2015從番禺南村搬去順德杏壇後,通過順德杏壇的朋友自然的接觸到當地的文化,從語言、節日、逢簡水鄉風俗人情、美食......對於雨果最關切的就是當地的龍舟說唱了。在粵暉馬總和Rayman等的牽頭下,2018年在青田第一次接觸到球叔的演唱,當時已感震撼有想安排錄音的念頭,就算不是整張專輯,也可以輯錄一首在發燒碟系列裡,忙忙碌碌一年過去了又想起這事,在馬總、Rayman、李世勳等朋友協助下,安排了一天在李世勳的Klangefilm別苑發燒房裡錄製,當時還安排了舞獅鑼鼓、(八音鑼鼓因其他事安排不了)。錄音順利完成後,發現龍舟的總時間很長(超過80分鐘,還得把連升三級濃縮了幾分鐘),鑼鼓的風格和龍舟放在一張碟裡也有點不協調,後來就決定單獨出一張龍舟了。龍舟的錄音其實有他的特殊處理之處,球叔演唱時要兼顧打鑼鼓,而且打法是一棍同時擊鑼和鼓,音量挺大,配合語言時的悶打鑼(左手手指按住鑼邊)鑼的聲音又小了。球叔的「演唱」更是七情上面,有時高亢有時呢喃,動態非常大,另一個技術特點就是,他要打鑼鼓時頭會低下,說唱就偏離話筒軸心,像是「走遠」似的。本來有考慮用小蜜蜂(掛在臉上的微型Mic),但這樣球叔又會不舒服,而且會失去些現場移動的效果,後來還是決定不用小蜜蜂而保持「現場氣氛」。錄音混音完全自然聲,沒加任何效果器的!

鳴謝:馬錫強、李世勳、鎮宣文辦黃小波,文化站陳文莊等多位參與、協助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