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稿件 - 琴难舍(11)
文:莊永康
琴曲中听见《诗经》之美
《关雎》是徐晓英老师对古琴艺术发扬光大所作的最杰出贡献……诗经琴曲发展至此,已进入了旋律创作的另一境界。
《诗经》是中国周朝的诗歌总集,孔子认为其中所辑的三百首诗每首都很正派,“思无邪”,所以乐于为它编修整理,更常用诗句来解说自己的道德观。经过孔子编整的诗经,被后人列为“五经”之首,成为儒学宝典。
孔子也喜欢弹琴。他那时的琴与今天的款式不同,但在象征意义上,儒家读书人都因孔子而崇尚琴。联系两者,于是出现了以诗经为题材的琴曲作品。
流传到今天,记谱、录音双全的诗经琴曲,主要有三首:“小雅”中的《鹿鸣》、“魏风”中的《伐檀》,以及诗经开首的第一篇,属于“国风”的《关雎》。谢谢前人!这三首琴曲,让我们通过器乐感受诗经之美。
诗经琴曲来自历代创作
据考《诗经》的每首诗原本都是可以吟唱的,有的还可载歌载舞,在祭坛或酒会上派上用场。但很可惜,今天我们翻开《诗经》,里头只有文字。四字一句、平面的“诗”,演变为音韵长短高低的“曲”,是个悠悠千载的过程。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宋朝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曾记述,唐开元时,因为要行乡饮酒礼,所以替已经亡了乐谱的《鹿鸣》等十二首诗重新制了乐谱。[图1]顾氏猜想,这些乐谱大致上是“合于古音”的。
谱上的音标,如黄(钟)、南(吕)等,来自华夏十二律, “呦呦鹿鸣”唱起来约莫是简谱上的i-6-#4-3—。若照朱熹所说,这并非春秋时代的“古音”,而是唐人创制的新声。以此类推,大宋以降,诗经琴曲都是新创的,非为复古。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俗称“老八张”)第六卷,录有杨葆元以宋琴所奏的四首琴曲,即《鹿鸣》《伐檀》《归去来辞》《平沙落雁》,前两首取材自诗经。网上有资料说,“杨葆元的音响资料多在文革中被毁”。硕果仅存的诗经曲,因而弥足珍贵。
杨葆元(1899-1958)是清末民初古琴大师杨宗稷(1863-1932,字时百)的公子。杨时百自号九嶷山人,是位名师,近代琴家管平湖也曾是他弟子。从1911年开始,杨时百用二十一年时间刻印了一套线装《琴学丛书》。鄙人藏有两函十四册的版本。六至八册载录了称为《琴镜》的系列乐谱共九卷。开首的两曲,就是《鹿鸣操》[图2]和《伐檀》。
《琴镜》的曲谱由杨时百辑注,杨葆元校字。原谱为杨家“舞胎仙馆”所藏。鹿鸣操根据自远堂刻本(1803年刊行),伐檀根据春草堂刻本(1744年刊行),清朝乐谱。有琴友因找不到诗经曲的五线谱或简谱而发愁,其实习琴者聆听杨葆元录音,按照《琴镜》的“减字谱”,是可以一窥堂奥的。
鹿鸣与伐檀各分三段,体裁短小,正调定弦,可谓基础琴曲。“四行谱”(直排)的第一行是诗经的文句,第二行的“反”即“板”(节奏)的简写,第三行是弦位和左手指法的提示,第四行是正谱。以字配乐,这两曲是可以当“琴歌”弹唱的,杨葆元所录的则是纯粹的琴曲演奏。
网上摘有北京琴人朴云子《碧岩居论琴》 的话,颇有见地。其中指出,杨葆元的名声大半为管平湖所掩,“但你如果要听一种活化石般的传统的苍古与正大,建议听杨氏抚琴”。论者认为这是“北派方正”风格的代表,格调高峻,沉吟有致。
缠绵浪漫,正道豪情
好,现在让我们暂且离开“北派方正”,南下浙江杭州,听听霞影琴馆馆长徐晓英(1937-)演绎的《关雎》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吟诵千古的诗经代表作;而琴曲《关雎》,则是晓英老师对古琴艺术发扬光大所作的最杰出贡献。
在2005年5月,香港雨果唱片出品的《浙音雅韵》专集里,徐晓英演奏的大部分琴曲,是乃师徐元白打谱的。独有《关雎》一首,则是演奏者亲自打谱的心血结晶。研习再三,觉得诗经琴曲发展至此,已进入了旋律创作的另一境界。
继而在互联网上,发现2009年12月18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纪念古琴大师张子谦诞辰110周年”活动上,晓英老师形声俱备,以现代标准音高弹奏《关雎》的录像,更充分表现出一种饱满的文化自信。(CD唱片以宋琴录音,恐怕因此调不到标准音高。)
关雎琴曲,乐谱来自明嘉靖年间(1522-1566)琴家汪芝所辑《西麓堂琴统》。曲分八段,各有标题,即:
一、正始(确定本曲调式与音型);二、首化(衔接开篇,导入主题);三、河洲(高亢的2-35---3……主题,如怨如诉);四、挚别(前段主题低回变奏,痴情万种);五、关雎(诵唱诗经的头四句,一字一音,泛音伴奏)[图3];
六、求匹(唱罢,旋律通过连续迭演进入思绪);七、寤寐(入慢,重复“正始”的音型,表现“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之情);八、钟鼓(“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可筹备婚礼了。再以正中徽位的泛音表现结局的美满)。
关于解题:尽管古谱注明《关雎》歌颂周文王对圣妃之爱,但以现代角度看,琴曲是首普世的情诗,既浪漫又缠绵。[图4] 正如《鹿鸣》歌颂“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慷慨;《伐檀》表扬“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自立更生主题,皆为正道豪情。
何必像“老八张”那样,把伐檀说成“反映劳动人民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愤懑情绪”?那似乎已成文革语言的背书,把琴意曲解了。
完稿于25.05.2014

图1. 唐朝创制的诗经《鹿鸣》唱谱

图2. 民初
《琴学丛书》中刻印的《鹿鸣操》

图3. 明代《西麓堂琴统》中的琴曲《关雎》,其中第五段有唱词
.jpg)
图4. 雎鸠虽有人考据为秧鸡,但鸳鸯戏水的意境应相差不远
(莊永康摄于英格兰湖区,1998年)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