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稿件 - 琴难舍(7)
文:莊永康
把古琴带入今代的琴社
一九九五年年中,笔者自费出游上海,与当地一位年轻作曲家交流。有个下午,筝家孙文妍老师为尽地主之谊,特地邀请了我们两人到一个有老上海特色的音乐厅,聆听由“今虞琴社”主办的古琴演奏雅集。
应当说明,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正式接触古琴。只是拜雨果唱片之赐,曾听过《广陵琴韵(三)》戴晓莲专辑中演奏的《广陵散》(节本),印象鲜明。那天在雅集音乐会上,见识琴家亲自演奏,声容兼备,不觉欣喜万分。
“琴社”是古琴文化重要的一环。一群有志于古琴研习与欣赏的琴友组织在一起,定期(或不定期)聚会交流,即为琴社。历史渊源的关系,目前绝大多数琴社组织都在中国大陆。但琴社的雅集通常是在斗室之内,一炷清香,三五知己,规模不大。租用音乐厅作公开演奏,那不是每个琴社都能做得来的。因此在当年,我便觉得“今虞琴社”魄力非凡。
往上追溯今虞的贡献
这个第一印象并没有欺骗我,成立于一九三六年的今虞琴社,迄今仍然是中国古琴界的一根中流砥柱。琴社成立之初,便于次年(一九三七年)出版了一本情理并茂的《今虞琴刊》。琴刊绝版多年后的二〇〇九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旧籍全本影印。当时的中国古琴学会会长朱晞,则在《影印说明》一文中称:
“《今虞琴刊》厚达三三八页,是近现代中国琴学惟一的一部重要文献。”
笔者是在二〇一〇年初,于小坡书城奥塞(今称万春)书局购得影印本的。海外偶拾,如获至宝,自不待言。
不过话说回来,假设笔者是早年遇到《今虞琴刊》,便恐怕仍未识荆,不一定立即解囊抢购。如今回溯我对今虞琴社的认识,就像电影里头的“倒叙”一样,越后来发现的是越古早的历史痕迹。过程是这样的:
一、一九八七年,笔者获赠一本《今虞琴歌》。琴歌的蒐集,是琴社另一建树。
二、一九九五年,到上海恭逢今虞琴社的雅集。
三、二〇〇六年,已开始学琴,在小坡友联书局购得《今虞琴刊续》——即一九九六年今虞琴社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刊。纪念刊主编为龚一,责任编辑戴晓莲。
四、二〇一〇年购得一九三七年创社出版的《今虞琴刊》影印本。
是的,说到这里,聪明的读者都会察觉到,《今虞琴刊》,这本重要琴学文献,是在出版了六十年后,才产生“续刊”的。不讲自明,这反映了神州大地悠悠岁月里的沧桑。
《今虞琴刊》出版之际,在上海市区和郊区进行的淞沪会战已经打响,中国开始了对日本入侵的全面抗战。二战之后,中国燃起了血流漂杵的内战烽火。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则是爆发了现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成立时轰轰烈烈的今虞琴社,经过了连串动荡,可谓奄奄一息,那是一九七九年的复社,让今虞的光辉重现。
补上一笔:上面提到的筝家孙文妍,她的尊翁——中国民族音乐先辈孙裕德,也是一九八〇年复社时期成员之一。
播种苏州,开花于上海
中国的琴社成立往往与地缘有关,按今虞琴社创始于苏州,由二十八名琴人组成。及后多名活跃成员都在上海工作,琴社活动重点于是转移到上海。朱晞先生的文章提到,今虞发起人“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号称‘浦东三杰’,是上海,乃至全国著名的古琴家”。
琴社的精神宗师,是三百多年前晚明宰相严讷之子严天池。他创建了以江苏常熟虞山命名的中国古琴重要流派——虞山派。“今虞”的意思,就是“今天的虞山派”,旨在发扬这个流派“清、微、淡、远”的明代传统风格。朱晞所称的“琴界名流”吴景略,本身常熟人,虞山派代表,一度也担任今虞社长。
公元二〇〇三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曾引起一阵亢奋。这句称号,至今成了口头禅。但作为琴文化的研习者和瞻仰者,我觉得文化的传承并非理所当然。有三千年历史的古琴能走入现代,须经过耕耘性的重新开拓。
《今虞琴刊》被誉为重要文献,并非偶然。这因为,从古到今的琴文献虽多,但暧昧模糊之处也不少,有的说法故弄玄虚,又或出于各门长老的固有成见,同一事物往往成了“众说纷纭”。《今虞琴刊》可说是首次以严肃的考据,以承先启后的善意,以亲切明朗的现代语言造福人群。
《忆故人》是首含意深邃的动听琴曲,笔者学习的版本,是今虞发起人之一彭祉卿传谱的。彭先生在琴刊中多有论述,《桐心阁指法析微》见解精辟。
彭祉卿代表今虞琴社在当年中央广播电台所作的一篇演讲《从现代音乐上论琴》,结尾是这样说的:
“现在有些音乐家对于中乐,总是说乐曲过于单调,乐器过于简陋,乐谱太不完全,毫无音乐价值,非加以改良不可;这话我们固然是相当承认的,但希望他们不妨预先学学琴,看看琴的内容,究竟如何,然后再去改良中乐,毕竟似乎有把握一点;免得糊里糊涂只知道直抄人家的旧卷,结果还是不如人家,徒然把我国音乐的民族性,无谓的牺牲了!”
将近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听到的中乐华乐,大都以模仿西方的“交响乐团”为时尚,但却因乐器不够别人精良,作曲缺乏西乐的哲思,传统文化也失去了,邯郸学步,“结果还是不如人家”。彭祉卿先生的话,确是一番真知灼见。
[[全文完]
[建议语录:
从古到今的琴文献虽多,但暧昧模糊之处也不少……《今虞琴刊》可说是首次以严肃的考据,以承先启后的善意,以亲切明朗的现代语言造福人群。
完稿:10.11.2013
.jpg)
 jin yu p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