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节,让人想起粽子,也让人记起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士大夫,忧国忧民,受朝廷排挤,孤愤自爱,投汨罗江而死。他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歌《离骚》。古琴曲里头,也有一首《离骚》。
公元一四二五年出版,明太祖朱元璋十七王子朱权主编的《神奇秘谱》说,《离骚》流传下来的曲谱有两首,十八段的一首为“屈原自作”,十一段的一首是“后人追感而作”。然而朱权是音乐家,不是史家,此说并没有多大根据。
今人许健所著《琴史初编》,举《新唐书·艺文志》所载,指出《离骚》一曲是晚唐陈康士以原诗为题所作的,原为九拍(段),后来演变为十八拍(段)和十一拍(段)两个版本。从曲子看来,陈康士是个很专业的作曲家,兴许还是国家养的。
琴曲是独立的艺术作品
本专栏“琴难舍”,讲的是琴之乐,无意引导大家到故纸堆去旅游。听《离骚》,龙音一九九五年所出《管平湖古琴曲集》双CD收有一首,曲长十分十九秒,是个经典的版本。
管先生根据的是《神奇秘谱》中的十八段原谱(见图),演出风格一丝不苟,段落分明,堪为风范。可惜的是,演奏家从老师们那儿继承的,是一套正经八百的儒家思想,“郑声淫”,必须剔除。他把原谱中一些大胆采用的音,如fa(4)、si(7),以及今天我们仍感奥秘的升降号音符,都“改正”了。这些被正统派视为不正当的音符,恰恰是乐曲巧妙的设计。
我觉得完整保留的琴曲《离骚》,确实是块瑰宝,无论是独奏或古琴与乐队的现代演绎,都会有很大的感染力。古琴与乐队的交响,并非不可以,惟须保留中国乐曲的传统曲式。现代化不等于全盘西化,生硬地照搬西方的三乐章曲式,乐队的协奏高度膨胀,超大声,主角乐器就成白搭了。
琴曲《离骚》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以动听的旋律,描出活灵活现的音乐形象,让读不懂原诗的芸芸大众,也能从跌宕起伏的乐声中领受艺术之美。也许你会问,琴曲《离骚》有没有“忠于原著”?我想那已经不是个课题了,因为它是个独立的艺术作品。
成熟的曲式结构
《离骚》以十八个标题乐段绵密地组成,是个很成熟的曲式结构,试问,这算不算中国古代的“交响乐”呢?
琴曲《离骚》分段如下:一、叙;二、灵均叙初(灵均是屈原的小名);三、指天为正;四、成言后悔;五、长叹掩涕(这几段是对不平遭遇发出的感慨);
六、灵修浩荡(灵修指君王,王恩浩荡);七、回车延伫(停下车来缓缓地往回看);八、女媭詈予(姐姐教训我,叫我务实点);九、就舜陈词(向古代圣哲上诉);
十、埃风上征(继续走上崎岖路);十一、宓妃结言(美人的话是我的安慰);十二、犹豫狐疑(质疑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十三、灵氛就占(神灵,给我赐示吧);十四、巫咸决疑(我仍执著地求索);
十五、璚珮众薆;十六、兰芷不芳(就像美玉和香花,好人、善心是会遭埋没的);十七、远远游自疏(再见吧,那班进谗的混球);十八、临睨故乡(故土,凝聚了我永恒的目光)。
有星光,有“锣鼓点”
《离骚》的定弦是紧二五弦,七根空弦弹出的音阶是2456和高八度的123,前人称之为“凄凉调”。其实《离骚》并不是一首哭哭啼啼的“凄凉”曲子。
引子过后,第二段“灵均叙初”里头出现的主题旋律,固然深沉,但经过了情绪上的渲染,来到了第七段“回车延伫”,主人公屈原的心情便渐渐平复了。乐曲经过了抚慰、踌躇、犹豫、鬰结种种心情,来到了第十六段“兰芷不芳”,高亢的控诉,是感情上的一次大爆发!
直接“入慢”的两段收尾,毫无拖泥带水:贯穿全曲、以羽音la(6)为主音的自然小调,迂回转入以商音re(2) 为主音作结,与开篇的“叙”调号吻合,循环不息、馀音绕梁。
此外,第一段“叙”,第十段“埃风上征”,以及第十五段“璚珮众薆”,是三段极度优美的泛音,穿插全曲中,犹如黑夜中出现的璀璨星光,象征诗人胸中的希望,鼓舞着他继续逆风而行。第十二段“犹豫狐疑”,简直就是做大戏了,假如用京胡来拉,会很有气氛。乐段最后还出现了两声结实的“锣鼓点”!
如果说,长诗《离骚》是人间与神界的对话,那么琴曲《离骚》便是一部世俗化的神曲。长诗《离骚》寄托屈原漫漫长路、上下求索的心境,这时的他并没有投江的打算。乐曲《离骚》更要告诉大家:排挤与挫折,是促使我们寻找鲜花、凤凰、爱神的动力!
作者:莊永康 (新加坡自由撰稿人)

《神奇秘谱》所刊《离骚》曲谱,显示其中三段的标题
[Lisao –from Shenqi Mipu; Lisao (wh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