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ome
   
 
Search:
 
快讯推荐 Commend
站点导航 首页 雨果快讯 内容正文
 
 
寄托孔子情怀的《猗兰》
 
作者:莊永康   发布日期:2013/7/24 11:20:16

孔府文物《圣迹之图》所绘,孔子(右坐者)曾向宫廷音乐家师襄(中坐鼓琴者)学琴。

 

寄托孔子情怀的《猗兰》

    中华文化界素有传言,认为最能代表孔子思想与情怀的一首琴曲,叫做《幽兰》。龙音唱片所收双CD“管平湖古琴曲集”中,也指此曲“相传为孔子所作,乐曲抒发了他生不逢时的感怀”。直到我读了许健所著《琴史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新版),才打破这个观念。

    音乐史上,《幽兰》的地位十分特殊,因为它是唐朝手抄的一个“文字谱”,即纯用文字描述音位与指法的琴谱,现存于日本京都,是世界最古老的琴曲乐谱。但“记谱法”却是音乐学上另一个课题了,与孔子无关。

    许健指出,我们应注意到此曲是以《碣石调·幽兰》的曲名留传下来的,“碣石调”有如词牌,“幽兰”是曲名,而魏晋以前还不曾有人以“碣石调”的格律作曲。他推测此曲是南北朝杰出诗人鲍照所作,与后人托名孔子所作的《猗兰》,在“音乐上却毫无共同之处”,不应该混为一谈。

    许健是一九五七年与王迪一起在管平湖先生门下见习的年轻研究员,承先启后,考据功夫也很扎实。对于《幽兰》一曲,他提出了不少见解,我认为都是真知灼见。不过问题来了,那首自古以来被认为能寄托孔子情怀的《猗兰》,又是怎样的一首琴曲呢?许先生没有说下去。

 

《春草堂琴谱》是好版本

    好奇心驱使之下,我开始了对《猗兰》的探索。赫然发现,从古到今收录了《猗兰》及其题解的琴谱乐论不下二十种!最早的记述之一,自然是东汉末年蔡邕的《琴操》,而被别人引述最多的,则是一四二五年明初王子朱权所编纂的《神奇秘谱》。《神奇秘谱》对《猗兰》的诠释为:

    臞仙曰,孔子应聘诸候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莫能见任。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於兰云。“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於兰何伤。”故古之哲人拟之而作是操。

    以白话文来说,那是孔子周游列国,思想学说没人赏识,到处碰壁,看见野外独自芬芳勃发的空谷兰花,用以自比。孔子觉得,兰花即使是埋没在众草之间,也自有姿彩和芳香。现代词典所载,“猗”这个字有四个读音,要是“猗猗”形容兰的美盛,该读yiyi(“衣衣”)。

   由上所述,《猗兰》一曲的确是广为大小琴谱所收。这一来,问题又出现了:哪个版本较好?苦恼的是,《猗兰》似乎没有现代录音,经典CD“老八张”里面也没有。最后,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古琴曲集》第二集中找到一个经过现代整理的版本。这个版本由琴家王生香演奏,研究员王迪记谱,原谱出自《春草堂琴谱》。在原本的“减字谱”上还配上西洋五线谱,太好了!

按《古琴曲集》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北京古琴研究会合编的谱集,向来被视为经典。《猗兰》一曲的题解提及,根据《琴操》孔子感叹生不逢时的故事而谱写的此曲,流传着三十多个版本,心想,选《春草堂琴谱》版本传谱的演奏家,一定独具慧眼。于是兴致勃勃地开始研习。

 

赏识之中予以修订

不过,我的兴奋是短暂的。因为按照王迪所记的这个乐谱,里头有若干“不合文法”之处,据谱弹奏未免磕磕巴巴,很不是味道。因为古琴时常碰到一种弹奏法叫“打圆”,不同的弦奏同个音,如3-3---,3333,3-3----,产生共鸣反响。若照此谱,弹出来是3-4---,3434,那就很别扭了。

终于鼓足精神,在互联网古琴谱海洋中作“人肉搜索”,一定要解决这个难题。

皇天不负有心人,答案最终找到了。《春草堂琴谱》 所收的《猗兰》,的确是个好谱,但缺点是琴的定弦约定俗成,定为“正调”,七根空弦就是12456和高八度的12。第三弦的fa4)音是问题的所在。把第三弦的4调低半音(古琴术语叫“慢三弦”),变成mi3),定弦为12356……,就能够“打圆”了。

是哪个琴家这么聪明?原来,《春草堂琴谱》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钱塘苏璟(字琴山)与二人合编。浦城祝凤喈(字桐君)极力推崇这个谱集,但他并不照单全收,而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评定重刊。《猗兰》采用“正调宽三弦”,是祝凤喈的主意。

重新调弦之后,问题迎刃而解,本人愉快地研习了这首共分八段的“孔子曲”。然而,从对孔子的怀想出发,这时的我却引首苍穹,察觉到文化的传承有个极其重要的关键:一定要对权威存疑! 

   刊于宗乡总会《源》杂志第103期(2013年第三期)。

   

在《春草堂琴谱》的《猗兰》谱子上,我用红笔加入了祝凤喈的修订,曲子的研习得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