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ome
   
 
Search:
 
快讯推荐 Commend
站点导航 首页 雨果快讯 内容正文
 
 
音像的启发点滴在心头
 
作者:莊永康   发布日期:2013/3/31 22:00:32

 

    完美无缺的老师固然天下难找,但学习者只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就会发现每位老师都至少有一两样绝活让你开窍。

    去年岁末,应邀到澳洲墨尔本参加一个有关廿一世纪中华文化前景的国际研讨会。中英双语的大会,由新加坡炎黄国际文化协会与墨尔本拉筹伯大学等机构联办。有个晚宴在河畔中餐馆举行,我的邻座是来自北京的中国崑曲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言谈间,我腼腆地对他说,年前曾在新加坡买过一套吴钊先生的“古琴基础教程”,五张VCD并附乐谱,贵是不贵,但觉得这套音像的制作……

    当时心想,第一次遇到田教授,提意见不晓得会不会唐突。不料一句话没说完,对方点头示意:“差,是吧?”

    其实我对田教授说起此事,目的不在申诉,而是感慨于这套VCD的制作毛病,让我印象深刻。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录音室里居然没有一张稳当的琴桌,主讲人弹奏到比较激昂的段落时,琴身的摇晃撞及桌面,竟发出“砰”然巨响。不可思议的是,这样子的录音也居然可以过关,制成音像商品应市。

    然而,使我纳闷的倒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想到:像吴钊这么一位衔接着时代、承先启后的经典琴家,莽莽神州难道不该给他录制一套经典水平的古琴教程吗?我仅希望,这只是个例外,作为音乐史家,吴钊的《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一书(东方出版社,199910月),可是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巨献啊!

具备跨文化修养的琴家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有缺陷,我还是会珍藏这套人民音乐音像出版、一共示范了九首琴曲的“古琴基础教程”。毕竟,互联网上人人一首秋风辞的情况居多,真正由名师讲解、示范,并以现代的语汇和观点来阐释琴艺的音像出品仍然是稀有的。身上结合中西文化熏陶的吴钊老师,也有他独到的一面。

    有一次,香港雨果唱片创办人易有伍回新加坡省亲,与他叙旧时听他说,给吴钊录音,发觉他谈布朗姆斯也头头是道。雨果唱片的古琴系列共出CD约三十张,其中包括吴钊以明代风雷琴演奏的专辑《汉宫秋月》。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文化熏陶的背景,只能说可遇不可求。资料显示,吴钊1935年年底生于苏州一个书香门第,而他学习文化的青春少年时,则刚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个时期,中国在经济上或许贫瘠,但文化艺术的发展,却处在一种“百废待兴”的活跃势头上。尤为幸运的是,“反右”、“文革”这些破坏性的政治运动狂飙,也还未到来!

    少年吴钊师从的查阜西、吴景略,都是曾把古琴艺术引导到当代的大师。“古琴基础教程”中的多首琴曲,就是由这两位老师传谱的。据百度百科所载,吴钊是大家族里的长子,古琴启蒙来自父亲,而母亲那方面的家庭则受西方思潮影响较多,所以妈妈把他送入了当地的一所教会学校。这种东西文化互补,融汇贯通的机遇,无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很难得的。

    古琴基础教程”中,吴钊示范的轻音跳指法,以及左手猱弦的 “圆形磋摩”法,来自他本身的创意。可见一位好老师并不拘泥于古书上的刻板描述。讲解《潇湘水云》时,他说,第四与第六两段“水云深”,乐句中出现低音部与高音部同时进行的两个旋律,使乐曲带有西方音乐“复调”的因素,产生“立体”的结构。若无跨文化修养,怎能产生如此体会!

能有一得便是我师

    在新加坡学古琴,能亲自得师傅领入门的机会不多;紧张生活中,用以练琴的时间也很稀薄。笔者能得到上海音乐学院(上音)修毕古琴专业的纪志群老师指点,那是很幸运的。但时光飞逝,学琴不久后纪老师到北京深造去了。自我磨炼当中,名师示范的音像产品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除了上述吴钊老师的“教程”,由纪老师推荐的两位“上音”教授的音像出品,戴晓莲的《学好古琴》和龚一的《古琴入门》,都曾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一种文化艺术,有的人喜欢评头品足,对老师教的也不服气。根据本人的体察,完美无缺的老师固然天下难找,但学习者只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就会发现每位老师都至少有一两样绝活让你开窍。或者说,只要能让我有一得者,便是吾师!

    在南京音像出版的《学好古琴》光碟中,戴老师示范的《湘江怨》,高关节的运用让隔弦的乐句完美无瑕地流淌。而龙音制作的《古琴入门》里,龚一老师示范了烟波飘渺、浑然酣畅的《潇湘水云》。他在《古琴演奏法》一书中指出,《潇湘水云》里面的“蟹行”等指法,“不是二三十遍能练好的,恐怕是几百遍也不为多。”——这是至理名言。

刊于2013年第一期《源》古琴专栏

 

雨果唱片2000年底的出品:吴钊古琴演奏专辑《汉宫秋月》

 

 

吴钊主讲的《古琴基础教程》,光碟与乐谱配套,人民音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