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多音乐家一直致力将中国音乐文化推动给全世界认识。他们都很努力从各方面入手,有
的以中国乐器演奏西乐,有的以西洋乐器演绎中乐,形式各有不同,多年的坚持下来很多都有一定
的成绩。过去百年,历史际会与地缘因素,让香港在文化上担当了独特的角色。不说不知,在嚣闹
的噪音之中,其实也有人追求宁静的音乐,坚持古老的古琴传统。今次受到老易文化易有伍先生的
邀请,来到其广州番禺的录音室观摩古琴专辑(秋月清霜)的录制现场,更有幸和主奏谢俊仁、苏思
棣闲话香港古琴薪火相传的六十年。
谢俊仁自幼爱好音乐,二十岁后专注研习中乐,1973年跟随蔡雅丝习筝,1974年跟随关圣佑
习音乐理论及创作。由1983年始先后追随关圣佑、刘楚华及泛川派古琴家蔡德允女士习古琴。本职
是医生的谢俊仁2005年退休后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潜心进修,在2009年获民族音乐学博士学
位。现为本港德愔琴社副社长,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兼任助理教授、古琴导师及中国音乐数据馆顾
问,亦为香港演学院硕士课程兼任老师。曾创作多首古琴作品,多次在香港、中国内地及海外演出。
曾参与《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琴韵缤纷》、《古琴荟珍》等唱片录音。其个人古琴唱片《一闪
灯花堕》已于2001年出版,除传统琴曲外,亦收录了六首原创琴曲。 《双乙反调》更被选为中国
古琴考试六级选曲之一。他撰写的多篇琴学研究论文刊登于《中国音乐学》等期刊。
苏思棣好琴箫书画与昆曲。七十年代,他曾随黄权习箫笛、随江苏昆剧院笛师王建农研习昆笛
吹奏技法。1981年开始,他随泛川派古琴家蔡德允老师学习古琴,潜心操缦至今。近年又随蔡昌寿
斲琴,现为德愔琴社社长。于2000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古琴导师,2007年起担任香港浸会
大学音乐系古琴导师。多年来有关古琴之活动如琴学研究、打谱、斲琴等苏思棣均有涉猎,亦常参加
演奏、讲座、示范、教学、录音等活动。2010年由雨果制作有限公司出版以同名宋琴录制之《太古声
》。
谢俊仁、苏思棣是同门师兄弟,先后拜于泛川派古琴家蔡德允门下。蔡德允的学生中,弹琴出色
的有刘楚华、苏思棣,精于作曲的谢俊仁,专注研究丝弦的有黄树志;在中国音乐研究上有成就的有
张世彬,还有古琴收藏家沈兴顺等。在香港琴界,提到蔡德允,人们无不肃然起敬。因为40余年来不
少的香港琴人,若非蔡老师的门生,也一定是她弟子们的门生。因此,在20世纪香港琴乐的传承历史
与这位非凡的“跨世纪”琴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剪断的密切关系。蔡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半个多
世纪以来香港古琴艺术领域的见证人和象征。
普通的白衬衫、轻巧的便鞋、双肩背包……录音棚内衣着朴素的谢俊仁、苏思棣,明显让人感到
一种儒雅、谦善的文人气息,一种既亲切又叫人起敬的气质。苏先生那标志性的额头似乎更加饱满、
光亮,花白的须发虽略见稀疏,面颊还是那样的温润、光洁,眼镜后映射出的目光柔和而睿智。谢俊
仁先生则十分健谈,娓娓向我们道来许多古琴的知识和传统文化在现今香港的保育情况。
记者:今次有幸可以近距离观摩古琴专辑《秋月清霜》的录制现场,古琴的声音给我们留下了很深
的印象,请谢俊仁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这张专辑的创作背景吧。
谢俊仁:这是我在2001年出版《一闪灯花堕》后的另一张个人古琴专辑,内里有三首以秋天为题的
乐曲《洞庭秋思》、 《汉宫秋》和《秋日游:诗三首》,还有描述寒冬情景的《白雪》。庄子认
为人生如四季的运行,《秋月清霜》描述了琴曲的内容,也点出了我自己的人生阶段。秋冬带来萧
煞的感觉,但满山红叶、遍地银霜却是美丽的。琴音带来的,不单是淡淡的哀愁,也有通命的自在。
记者:刚刚录音过程中,在场的人都被古琴奏出清越的曲调打动了,古琴是一样中国的传统乐器,
但是在现今鲜有机会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相比流行文化,不少听众都可能觉得这部分的中乐
十分雅致,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題呢?
谢俊仁:古琴历来都是中国传统文人修身养性的乐器,一直都被认为是高雅的。古琴素来是小众文
化, “和寡” 是肯定的,但我不太喜欢用 “高” 来形容古琴音乐,好的音乐不应分高下。
雅与俗的分野也不是绝对的。专辑内的《洞庭秋思》和《汉宮秋》均为清初琴曲,一直是传统文人
创作的题材,却用了类似民间音乐 “苦音” 的音阶,挑战了雅俗的分野。当然,在乐曲内,
“苦音” 的旋律是古琴化了,听起来跟民间音乐很不同。这张专辑选取了不同年代的琴曲例子,
好让大家比较。更收录了现代创作,新专辑除了我在上一专辑未有收录的两首自己的创作,还有香
港著名作曲家邓乐妍博士特别为我而写的《叶.落》,这曲挑战了古琴爱好者的接受能力,也开拓
了古琴音乐的新领域。
记者:专辑《秋月清霜》的推出除了凝聚谢老师心血外,可以看到有不少人也十分支持谢老师去保
留和推广古琴文化而作出努力的,在现今浮躁的社会真是很难得。
谢俊仁:我在此再次多谢饶宗颐教授为此唱片题字,也要多谢雨果制作有限公司易有伍先生的专业
录音和摄影。邓乐妍博士的创作,余美丽女士(女声)和苏思棣先生(箫)的参与,丰富了本唱片的
内容。本唱片的录音,除了用我自己的明朝“玉涧鸣泉”琴,还用了沈兴顺先生借出的南宋“万
壑松风”琴,苏思棣先生亲斲的“自在”琴,以及黄树志先生精制的特级丝弦 “冰弦”。我更
要感谢指导过我的老师和前辈,特别是蔡德允老师的循循善诱,让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人的风雅。
最后,我多谢各位喜欢我的音乐的朋友的鼓励,让我继续沉醉于这古逸澹远的古琴境界。
--------刊于《视听前线》2011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