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作者:蔡健威 发布日期:2010/1/7 10:20:15 |
雨果易有伍开发的再版技术LPCD45和1630深受发烧友们欢迎,很多本地的旧录音固然在排队等候出版;一些外国的古典音乐同样在轮候中。最近,CBS Sony就有;[报纸版]系列以1630再版。 [报纸版]实乃CBS 80年代的古典音乐系列,主要是CBS与Columbia早年的立体声录音,当中有很多都是发烧名盘。90年发烧的最高境界 雨果易有伍开发的再版技术LPCD45和1630深受发烧友们欢迎,很多本地的旧录音固然在排队等候出版;一些外国的古典音乐同样在轮候中。最近,CBS Sony就有;[报纸版]系列以1630再版。 [报纸版]实乃CBS 80年代的古典音乐系列,主要是CBS与Columbia早年的立体声录音,当中有很多都是发烧名盘。90年代的美版CD更曾掀起一阵热潮,最为发烧友们热炒的莫过于Bruno WaIter的[田园]交响曲。笔者接过老编手中五张[报纸版] LPCD1630,当中包括:史端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奥曼第的布朗尼之歌;杜佩的Elgar大提琴协奏曲;伯恩斯坦的两张序曲集和慢板名曲集。 史端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乃柴可夫斯基及孟德尔逊的作品。发烧友追求高度完音,所以第一代的唱片应该合乎这要求。然而当两张唱片放上唱盘作出比较,效果明显是LPCDl630的优胜太多。首先,正价版的整体空同感觉很平面,层次感不足,音吃舞台的埸面狭窄;如斯表现实 在谈不上靓录音。然而当换上了LPCDl630之后,情况完全改变。乐团和小提琴之间的层次多了,录音埸地的空间感表现非常有立体感,就好像换了一套较高班的音响组合似的。虽然史端这两首作品非笔者最钟意的“咖啡”,但是他的演译,加上他手中著名Guarneri del Gesu令笔者想起米尔斯坦(Milstein)的美声小提琴演出。事实上,史端在自传中也曾提及两位小提琴大师Nathan Milstein和ArthurGrumiaux是对他的小提琴演奏最具影响的人;所以在一些作品演译的风格上相似,也不为奇。加上这个录音有靓声的小提琴,有现埸气氛,层次感和立体感丰富,绝对是一张高质的发烧唱片。 天妒红颜,大提琴家杜佩英年早逝,实在非常可惜。杜佩曾跟上世纪最伟大的三位大提琴大师Casals.T0rteIie与及Rostropovich等学艺,年仅20就和巴比罗利及伦敦交响乐团灌录了经典的录音: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也就是后来者临摹的对象。她和巴伦邦的婚姻轰动乐壇,被认为是天作之合,二人更曾一起合作灌录过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这张[报纸版] LPCD1630就是将二人合作的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70年费城音乐会现埸录音)和巴伦邦指挥伦敦爱乐的2首[威风凛凛进行曲],再加[谜变奏曲]而转录成这张唱片,易生的混音制版时不喜欢倚重均衡器等电子仪器,因为会破坏原来录音的”面貌”;但他却有本领将它还原得令人拍案叫绝。能绚将费城音乐会(大提协)现埸的细节一一呈现各位读者的眼前,Du Pre弓碰弦的噪音,观众们大小不同位置的咳嗽声,都是发烧友所追求的。易生将这张唱片完全搞活过来,实在是乐迷的耳福! 对于如果钟意人声爆棚的发烧友们,布朗尼之歌层首选。1630系列中也有一个好指挥,就是奥曼第指挥费城乐团和鲁特加斯大学(Rutgers)合唱团的录音。这个录音令人感觉到很有模拟录音效果,尤其是第五、六段,前者的大合唱配合敲击乐器,后者只有乐队的演奏,完全将爆棚录音表露无遗,更加佩服易生对音乐与音响的熟情和诚意,也乎合了发烧的最高境界——以最平宜的价钱得到最高的享受。 伯恩斯坦的两张唱片,序曲集和慢板名曲集的选曲大都是乐迷们与发烧友熟悉的作品。慢板名曲集以巴伯的Adagio for Strings作为号召,加上佛汉威廉斯的2首名曲Fantasia on a Theme Of Thomas Tallis与Fantasia onGreensleeves:与及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和马勒献给太太的Adagietto(来自第五交响曲)。这实在是喜欢弦乐的乐迷们的喜讯,因为伯恩斯坦对音色有很高的要求,音质因而有所保证。再将一张正价版的唱片与之比较,结果如出一辙,1630再胜一仗。不论是唱片的噪音(宁静度),音乐舞台的空间感,层次感,音色与音乐密度,都是优胜一筹;尤其末段的那份张力,正价碟完全唔够班。发烧初哥们总要有三几张爆棚唱片看门口,而苏佩和罗西尼的序曲乃必然的选择,喜爆棚音乐的发烧友就千万不要错过伯恩斯坦1630的序曲集,因为经过易生精心炮制的伯恩斯坦序曲集够晒过瘾。 ----刊于《HiFi音响》2010年1月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