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作者:张志羽 发布日期:2009/12/28 15:25:35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与港台各地有一批小品牌唱片公司,瞄准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定位,开始了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的千里之行。这其中不乏有雨果、风潮、龙吟、京文、雨林等几十家之众。当然在这条奋斗之路上,他们进退沉浮的命运不尽相同,这其中“雨果”却执着地坚守着他们的既定目标,不懈的前行,直至今日。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历“文革”封闭多年的唱片市场逐渐开始解冻,货架上的欧西经典作品一时琳琅满目、熠熠生辉,使一大批音乐爱好者趋之若鹜,不吝收藏。而在不知不觉中,另一条(特别是来自港台地区)致力于“国乐”(大陆人称“民乐”,台湾人称“国乐”,香港人称“中乐”,称谓不同,实出一辙)的唱片商也渐渐形成了一条涓涓细 流,水滴石穿地做着艰辛的努力。 上世纪90年代中叶,BMG驻香港的中国古典部策划实施了录制民乐大师彭修文先生唱片专辑《舞台巨人》的宏伟计划,全部录音活动在北京的广播剧场内进行,笔者有幸作为本刊记者全程跟踪采访了这次历史性的音乐事件(本刊随以大版面文章予以报道)。时隔不久,1996年岁末,彭修文先生不幸猝然离世。这套珍贵的唱片,只完成了第一辑,余下未完成几辑的计划则成为了永久的遗憾。尽管如此,还是应该记起BMG中国古典部的那几位年轻的策划者,没有他们的参议努力和切实的行动,剩下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无疑,“雨果”是在这一批有志之士中的先行者,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就当时来说,与如火如荼的西洋音乐唱片相比,民乐唱片只能偏安一隅,国内的音乐人大多对民族音乐的关注程度不够。 而这种不良的趋势,也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遗产认识的提高、民乐唱片制品从质量和数量上不断攀升而日益改变着。曾几何时,民乐唱片已炙手可热,形成了不可小视的音乐力量。记得当时有不少精品相继问世,像“太平洋影音公司”的《二泉映月》、“雨果”的《春江花月夜》、《夜深沉》, “马可波罗”的《胡弓传奇》、“风潮”的《听壶》、《花神》,刘健的《盘王之女》等一系列的优质民乐唱片。 至于雨果唱片的掌门人易有伍先生,圈内人早有耳闻,易先生早年生活在新加坡,归国后先是在乐团从事演奏,后来出来打拼,1987年成立了雨果唱片公司,如今已带领他的团队走过20余年的漫长道路。时至今日,雨果品牌已有300多张唱片的业绩,而且不断录音技术上进行革新与突破,这主要得力于易先生对民乐的全情投入,他本人就是一位民乐演奏家和行家里手,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他对录音的质量精益求精从不满足。易有伍先生说,他大概每年都要出品一张荟萃精品的“发烧碟”,把这一段时间的录音成绩加以总结,并介绍新一轮的改进措施。今年雨果已经推出了14张这样的发烧什锦碟,其中选辑了近些年易有伍先生认为比较满意的录音片段。在这张最新的“发烧14”中,易先生特别强调了雨果最新研发的LPCD1630录音技术,这是一项减少从母带到制成CD片流程环节,从而更大限度减少录音信号消减的新技术。为此,在这款录音中还特意附带一张改进这项技术以前录制效果的比较碟,让听者可以仔细对比出这项技术的改进之处和优点所在。同时,易先生还在文案中对每一选段音乐录制的背后故事一一加以讲述,以此加深听者对这些片段的理解。 这款唱片辑录的片段,大多是易有伍先生2008年在香港和广州的录音,邀请的演奏家、演唱家也以香港音乐人居多。对于这些音乐家,北方的爱乐者多少有些陌生,但是他们的艺术水准却是十分令人刮目相看。 第1曲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一个片段,是以香港中乐团的琵琶首席王梓静女士领奏,多人合作的琵琶齐奏曲。王梓静女士早年曾就职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香港的名气很大。他们的演奏听起来整齐划一、心气一致、音准精确、气势夺人。易有伍先生介绍该录音录制于2008年,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利希慎音乐厅的现场录音,蔡琴、梁建枫(香港小提琴家)也都曾在这里录音。这段录音的音效听起来格外的清朗脆亮,具厅堂感但毫无噪音与瑕疵,琵琶开始的一声扫弦,让人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意境与气势。 第2曲《佛跳墙》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这是大陆青年作曲家邹航(叶小钢弟子)创作的一首民族器乐曲,由胡炳旭指挥广东民乐团在顺德演艺中心现场录音。要说这段录音有几妙:作曲家充分调动了佛乐的苍劲古朴、委婉细腻的特色,再运用丰富的和声、复调与配器手法,让一支普通的民乐队展示出了淋漓尽致的丰富音色,色彩对比强烈,明暗薄厚、轻重淡浊,变幻多端、不及掩耳,十分自然流畅,且无造作穿凿 和繁杂累赘之感,这是一妙:这第二妙是,现场录音的音质还原的真实清晰、相位显著,因为乐器音色变幻频繁,舞台的排列不同,听来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充分展示了作品的灵性与睿智;第三妙,现场感扑面而来,比如鼓的质感如拂如触,由乐手齐声发出的“佛跳墙”三个字的诵读声,除乐器音色外,也调动了人声,呼之欲出,别有洞天,闻声如 面。这三妙合在一起,有谁能不为此感叹自己的耳福呢! 第3曲是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十分走红的歌手黄红英与唐彪录制的《红彩妹妹》,由易有伍先生自己编曲,夸张地运用鼓的独奏与声乐的音色对比。鼓的质感非常突出,以致能感受到鼓皮振动的态势。 第4曲《彩云流水》是一位在广州的能演奏多种乐器,但唯以演奏夏威夷吉他著称的屈庆老先生演绎的,夏威夷吉他在上世纪80年代十分盛行。这是易有伍先生2007年在屈庆先生搁琴多年以后重新录制的《迷离洋粤》CD中的一首乐曲,是根据上世纪40年代一出粤剧的主题曲改编而来。乐曲非常缠婉动人、绕梁不绝,听起来既像古筝,又像古琴,唯独让人想不出是夏威夷吉他的音色,十分绝妙。易有伍先生说在一次讲演会上,他不停息地连续播放了三天,竟没有一个人听出这是什么乐器奏出的乐曲。由此也证明它是如何耐听的短品,若是一般俗曲,何只三天,几乎半天就让人烦躁生厌了。 第5曲是令人尤为喜爱的丝竹名曲《欢乐歌》,这是由中国音乐学院大名鼎鼎的华夏民乐团演奏的精品名曲。华夏民乐团早巳竖旗,它的成员大多是顶尖的国乐演奏人才,由民乐吹奏家张维良,二胡演奏家宋飞等人领衔统帅。即使是年轻演奏者,也是在全国中选出的精英人物,乐器演奏风格之纯正,堪无可比。《欢乐歌》是中国丝竹乐十大名曲之一,此次录音全由妙龄的民乐女学子演奏。倘若不见其人,则难以想象是出自如此年轻的乐人之手。她们的演奏充满了古朴、优雅、美艳、委婉的性质,飘洒悠扬、悱恻衷肠,弦绵笛转、美不胜收,无时不让人有民乐的深厚与莫测之感。这段乐曲录制于北京中音乐堂。 第6曲《骑竹马》是一个小型的爵士乐队与古筝合奏的另类小曲,让人感受到鲍比达的另类曲风,常静是多年来活跃年轻美女古筝演奏家,古香古色的筝与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乐器却没有太大的跳脱之感。精良的录音使这些乐器各自音色的个性十分突出。 第7首韵味醇厚的《连环扣》是广东音乐大家严老烈先生的名作,演奏者是广东资深古筝演奏家鲍家新先生,特别的是其中几乎与古筝齐奏的椰胡也是由鲍家新先生演奏,在后期混制而成的。弓弦乐的绵延与古筝典雅气质溶为一体,十分动听。易有伍先生说,这是2008年在星海音乐学院的一个小房间里由他自带的调音台、一套数码录音系统完成的。 第9曲是粤剧老演员、年事已高且弱视的区均祥与双目失明的唐小燕演唱的粤剧选段,尽管北方人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总使听者感受到人声的表情魅力。男女声之间,搭配和谐,细致入微的表情,精制的录音,听者还是完全可以揣摩出剧情的大意的,这与中国人听西洋歌剧有点相仿。而以下的10曲《战台风》,11曲梁建枫的小提琴独奏,12曲陈佐湟指挥的交响曲,并未让人感到哪些特别之处,倒是为丰富这张碟音乐体裁的多样性起了作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一节有曰:“夫乐本心术,故响泱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教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作者在这里陈述了好的音乐对于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文人一向重视音乐的教化,而民乐溯源久远,无疑是文化之宝库。愿像“雨果”一类有民族精神和气节的音乐人继续他们对事业,让民乐发扬光大,照耀世界。 ————刊于《高保真音响》2009年9月 总第18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