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筝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最富特色的弹拨乐器之一,被称为“仁智之器”。迄今为止出土的筝残片,经查证最早的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中,公元前237年李斯上书秦始皇时,就描述了民间筝歌的生动场面:“夫击缶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所以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的筝又因此被称为“秦筝”。 古筝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从形制到演奏都得到了多样的发展:古筝的弦数从传说中最早的五弦,到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十五弦,到近代的十六弦,到现代的广为普及的二十一弦、以及不断增加但并未规模生产的二十三弦、二十五弦或更多弦数。古筝以五声定弦,主要以正宫调(D调)定弦,基于演奏的乐派曲目的区别,也有G调、F调以及多样的特别定弦方式存在。此外,古筝还流传海外,对周边的日本、朝鲜等多个国家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结合了当地的艺术土壤之后,开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花。 近几十年来,古筝在我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其悦耳的音色、独具特色的“花指”和初学并不艰涩,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先锋艺术家们也尝试着使用古筝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乐器穿插在流行音乐之中,寻求个性化的音乐表达,如我们熟知的崔健的《假行僧》、《让我在雪地上撤点野》等曲目,前奏或者间奏都加入了古筝的即兴演出,而古筝与电声乐器、西洋乐器合作为室内乐的实验性作品也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一批有探索精神的作曲家大胆打破传统桎梏,改变古筝的定弦规律,加之很多具开拓精神的演奏家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快速指序”等革命性技法的诞生,打破了右手三个手指主要弹奏的桎梏,左手也参与到演奏中来,使之从单一的声韵变成一个空间感和线条色彩的共同体,极大限度地扩大了古筝的表现能力,二十一弦之间仿佛 蕴藏了无限的世界。 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进步,古筝作为弹拨乐器的很多细节被放大,例如触弦杂音问题很明显地被展现了出来,专业院校的教授们也对此进行了仔细的探讨,对声音的颗粒性、控制、不同派别以及音在旋律中的处理都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古筝的技法日臻进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进门容易出门难”的乐器。时至今日,对古筝演奏技法的探讨一直未曾停歇,起步晚的民族乐器正在打破局限,不断寻求新的境界。 雨果常静《筝·美人》 笔者一直认为,古筝是最像美人的一件乐器:天生玲珑剔透的音色,五声下行时流水般的音阶,都使得古筝仿佛已不再需要什么内质。市面上屡见不鲜的古筝通俗曲集锦,也多半利用了古筝音色的这些外部特征。因为“好听”,反而丧失内蕴的发掘,成为古筝这件乐器最大的悲哀。 雨果唱片公司为我国青年古筝演奏家常静制作发行的这张专辑的主打曲目恰恰叫《美人》。此中所谓美人,不但意指传统意义中的雪肌玉貌的美女,更代表了静如画、行如诗、令人迷醉的优美旋律。以古筝本身的玲珑音色,再加上晶莹剔透的风铃以及尺八的朦胧和小提琴的柔声倾诉,在弦乐的铺垫烘托下,营造出亦真亦幻、观影叠加的美感。古典美人的形象、气息萦绕不绝,引发出无限的遐想。美,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具体化的形象,而是作为一种梦幻似的色彩、氛围、气场,长存在人们的憧憬里。 生而为人,继为一个女人,因美而于王舍、于市井被世代传颂,却并不因此堕入凡尘。以俗世难掩的纯净,不舍红尘,不染污泥,不遗弃人世亦不同流合污,这美丽的背后有强大深邃的内涵为依托,很难想象除了古筝以外,还有什么乐器可以将美人刻画得如此形神兼备,能像古筝与美人一样异曲同工。 也正是从这首曲目起,整张专辑的前三首曲目不可避免地带有些许实验性的生涩,但在轻爵士风格的尘埃落定后,从容走来,转为静中含动,舒展清逸的效果。 两位当时很年轻的作曲家显示出了惊人的潜力和才华,曲目的旋律走向和发展、声部的层次、风格的把握,都可圈可点。邹航的诗意旋律,文子的悲壮忧愁与思考,加上演奏方面诸多大腕的加盟,使得这张专辑的曲目在作曲家烙印的基础上,各声部呈现出多元化的演奏风格。这实在是最可贵之处。以《花为媒》为例。张维良的笛箫、尺八演奏,有一种绵长的张力,稳定的气息和禅意十足的气质,散发着气贯长虹、气定神闲的魄力。而吴彤用笙这件善于营造氛围和光感的乐器,加之个性中不动声色的张扬、暧昧的颤音,配合刘效松点晴之处一触即发的紧张感,以古筝这个叙事主体的贯穿始末,空灵的泛音,摇指的铺陈,按滑的韵味,将蝶对花的眷恋和奋不顾身展现得情真意切。 值得庆幸的是,类似的作品在本张专辑里彼彼皆是:《婉约》像一片舒展在晴空的云,大段分解和弦,呈现出一种自由的诗意。古筝颗粒性的音色辅以气韵悠长的竹笛,大提琴的柔声低诉,都使得这首曲目听来犹如午后小憩,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腰带》由诗意转为舞蹈,及至各声部的共同唱颂,逐渐宏大的氛围和恣意畅快的舞动中透出一种悲壮气氛;《飘》由一个动机发展为娓娓倾诉,只辅以弦乐组淡淡的铺垫,一种命若浮萍的凄楚挥之不去;《空》的前半段大量运用泛音,后半段散板,以模拟打击乐的错落,干净透彻的解析“空”这个字所衍生出的哲学遐想。 笔者喜欢在心静时从第四首到第十首反复聆听。细节与整体的呼应浑然一体,有时仿佛微风拂过。第一首开始,又会感受到当年一群年轻人的大胆尝试和激情。这张录制于1996年专辑,录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12年前的故事。 承载这段故事的是一个强大新锐的技术后盾,《筝美人》专辑采用了雨果唱片易有伍先生多年探索的LPCDl630新技术。LPCDl630结合雨果LPCD母带制作技术,将母模制作路线缩至最短,降低音频数据在母模制作中的损耗,避免了过去唱片压制法造成的数据畸变,声音宽松、自然,不仅如此,LPCDl630全程使用雨果自行开发的LPCD电源处理技术, 因此,LPCDl630在声音的保真上自然远胜普通CD。LPCDl630相比普通CD版本虽然售价略高,但在任何CD机都可以播放,并有更出色的音质表现,可谓物超所值。在设备、器材等外在必要条件都得以保证的时候作品的魅力或瑕疵就被纤毫毕现的呈现出来。以本张专车辑为例,古筝泛音的收录以及不同乐器的音色特性就表现得非常精彩。 近十年来,常静都在为古筝新音乐不断的尝试着,其努力与成绩正不断开花结果。我想发掘乐器的真正魅力,不断创新,达到音质与作品质量的双赢,是唱片界的责任与终极目标所在。幸而有雨果,有常静.有邹航、文子等等一批充满热情与追求的音乐人,带来这张值得收藏的CD。 玉柱弦歌颂美人--亦古筝,亦美人。
----刊于《高保真音响》2009年9月
总第18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