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令你觉得新版更劲更爆棚,却令你更能欣赏到音乐的美态,在连贯性、空气感、定位和音色方面,更显发烧录音应有的质素,属高品味的改进……”
《雨果》主帅易有伍先生本身是音乐发烧友,又是录音发烧友,而更重要者,是他也是个音响发烧友,故此“雨果”于年前推出的LPCD 45系列固然赢得许多发烧友支持,就是月前推出,低一个档次的LPCD 1630再版系列,也叫人充满期待,现时这个新系列的目录迅速拓展,由首批以粤语流行曲为主导,进一步应用到再版“雨果”自家经典中乐录音之上,令我辈乐迷更加雀跃。为了验证新版的实力,特意找来几款原版CD来作对照,孰优孰劣,自无所遁形。
制作上的优势
笔者自问对CD的制作所知有限,但从“雨果”提供的资料中,可以看出这LPCD1630的优势绝非在于运用崭新的数码科技,即并非如过往十年不少发烧再版CD般,拼命往高取样方向进发,故此它不著重于多bit更高kHz,而将注意力放在优化讯源、简化制作程序、和确保压片质素等三大因素之上。这方式早在LPCD 45系列身上证实有效,如今的LPCD 1630只不过将技术平民化,以较低成本去取得近似的效果,当然它只是银碟一只,而非如LPCD 45般逐张烧录的紫碟,但它每个金属模只限印1,000张,算得上重本,确保压片质素上乘。忘了说优化讯源,“雨果”不愿意牺牲质素以求便捷的潮流妥协,故即使唱片业已惯了改用CDR作母盘,“雨果”还是执着于使用U-matic母带,取其原音效果,就是昂贵与不便也在所不计,其坚持叫人肃然起敬。至于在制作流程上的简化,大家可参阅厂方在唱片说明上的解释,恕不再重复了。
新版如何胜原版
手上共有三款原版与LPCD 1630版对照,分别是《雨果发烧碟1》、《小刀会》及《梁祝黄河》,其中前两款都是在发烧圈中曾红极一时的试音碟,而最后一款则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此《黄河协奏曲》为1990年新版本,由原创作团之一的石叔诚亲自动笔修订兼演绎,相信许多朋友均记得这个版本。而这三个录音均出自1991至92年间制作,录音水平已臻“雨果”至高水平,原版CD已很靓声,若能再有所超越就是乐迷和发烧友之福。
在未正式谈论新版突破之处前,先有两点必需说明;第一是新版各乐段的时间和原版的大致一致,但有一些乐段却不同,部份长了,部份短了,差别由一、两秒至十秒八秒不等,可能和母带的转速误差有关。笔者在首次试听比较时已感到新、旧版在不同曲目上有快了一点或慢了一点点之感,起初还以为自己敏感,拿CD小册子来封照,才发觉有这意外的出入,也不知哪个版才更准确。第二是各张新旧版的音量电平有些出入,其中《小刀会》和《梁祝黄河》两款的新、旧版均很接近,但《发烧碟1》在新、旧版内多节音乐的电平都有一定差异,在比试时需要为个别乐段调准音量,否则比试便不公平。
是时候说新、旧版在音效上的差别。首先,是各位可能不太重视,但笔者却认为非常重要者,就是两者在均衡度方面,基本一样。大家别以为这是缺点,它其实是优点,因为这些“雨果”原版本就是优秀录音,均衡度出色,若新版特别在某一频段,例如发烧友最喜欢的低频,加强了效应,反为有失原作面貌,相信也不耐听。在这一大原则下,LPCD 1630再版这几个录音,是在几个细微的地方见到突破。
第一是连贯性更好。不少人都批评CD的音效不及LP者正在于连贯性较弱,音乐表情流于生硬,但新版在这方面就有明显进步,以《发烧碟1》中一曲《十面埋伏》琵琶独奏为例,那段段高难度的轮指表现,或可说是表演,固教人叹为观止,但更重要者是新版中那像连连不断的轮指手法,更有滴水不入之效,更加紧凑,更显新制作的威力。
第二是超高频的伸延更尽更细致,这特点并不会在所有曲目或录音中显示出来,但例如在《发烧碟1》中一曲《懒画眉》中,就叫人喜出望外,曲中领奏的稀有古乐器“埙”,吹出阵阵柔弱婉转的乐音,新版能特别显出那呼呼吹奏的空气流动感,更加真实,更加动人,比较之下,旧版真的失色,就连在旁伴奏的箜篌和方响,音效也更通透,更活一点,也是超高频伸延较佳的效果,发烧友谓之空气感者,正是这种表现。
第三是定位聚焦更清楚明确,这优势在播放大堆头的管弦乐场面就极之明显。发烧友称之为像摸得到的实在聚焦感,在听《梁祝协奏曲》时最为明显,例如在第六节抢尽风头的拍板演奏,真的活灵活现,它在新版中定位更精准,在大高潮片段时也能破空而出,绝不含糊,叫人击赏。在第七节中那几段竖琴演奏,也有同样改进,至于主奏的小提琴自更不在话下。
最后是音色更添润泽,这在听弦乐演奏时最为明显,听《黄河协奏曲》,播第九节《黄河颂》,那段段低回的弦乐,更有弦乐味,连主奏的钢琴声也更具韵味。而在播《发烧碟1》中第十三节海顿小提琴协奏曲时,新版更显弦乐华美,效果更迷人,乐器质感明显胜一筹,就连《小刀会》一碟中第十三节《渔舟凯歌》中,一段段锣鼓喧天的场面中,那铜锣声也更富光彩,更加起眼。
结语
虽然只是以三款CD作比较,但“雨果”LPCD 1630新版的优胜,已一清二楚。它没有大幅改变均衡度,保持“雨果”一贯的音乐特色,但却在细致地方见功夫。它没有令你觉得新版更劲更爆棚,却令你更能欣赏到音乐的美态,在连贯性、空气感、定位和音色方面,更显发烧录音应有的质素,属高品味的改进。
——刊于《发烧音响》2009年10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