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古曲《十面埋伏》为碟名的演录版本已见得不少了。这方面,一向致力于开创民族音乐录音精品的雨果公司可谓忠实的领头羊。前几年出版的那款《十面埋伏》(编号:雨果HRP722—2),其碟名曲的琵
琶演奏者是杨惟。他1960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学习民族乐器,13岁起专功琵琶,曾先后随陈宏仁、毕志光、谢家国、林石城、汤良兴、孙裕德、马圣龙、秦鹏章、龚万里、叶绪然、刘德海等名师学习。演录此碟时,时任上海琵琶协会理事,上海民族乐团高级演奏员、琵琶首席。此碟的演录水准较高,一直受到业内外好评。
如今,雨果并未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在民族音乐演录上仍然追求着创新。这款新的《十面埋伏》,就是一次新的追求、新的成功尝试。
这款新《十面埋伏》,主要体现了三新——新乐团,新领衔演奏者,新录音方式。
首先说说参与这张专辑演录的乐团——无极乐团。这是一支非常有特色的民乐团队,首先它是一支女子民乐团,由8位既年青又富活力的团员组成。其中包括正在就读或已经毕业的音乐院校学生。她们都是热爱音乐及艺术文化、具有高水平的演奏人才。其二,它是一支以弹拨乐器为主(琵琶和阮组成)的乐团。其中蕴涵了崭新的乐团理念——多年来大型中乐队仿效西洋交响乐队的结构,以拉弦乐乐器作为主体声部,这往往难达理想音效,原因是胡琴近似人声,群体音色与音准不及西洋提琴固定。至于其它中国乐器也大多个性张扬,不像西洋乐器易于汇聚融和。因此,在构思成立“无极乐团”时,为求一种既具特色又声响和谐均衡的主体声部,决意选择以平和温厚、易于混和的阮琴家族代替拉弦家族;以随机增减的独奏乐器代替固定的群组音色;以室内乐的协作模式代替大乐队规模及单一的指挥领导。该团从2003年成立以来,以风格领路,追求创新为动力,不断致力为本土年青演奏家铺垫演艺平台,培养文化涵养及艺术心灵。乐团经常在中国文化气息浓厚的罗桂祥茶艺馆进行集训及演出。2005年乐团举行了首场音乐会,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及赞赏。2006年至2007年,乐团举行名为“况味”、“阮动心弦”及“琴弦风暴”等多元媒体音乐会,发表多首现代作品,均获得空前成功。2008年活动更为频繁,包括举办“新思无极”和“时空经典”音乐会、分别应香港中乐团及香港演艺学院邀请在“星河泼墨”音乐会和“圆灵意象”多元媒体剧场中担纲演出,并与雨果唱片公司合作灌录激光唱片等。
其三,这款新录音的琵琶,由王梓静领衔。她1976年加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自1987年起加入香港中乐团,现为乐团弹拨组声部长兼琵琶首席及无极乐团音乐指导。王梓静曾参与的演出包括1991年在台湾的中阮、琵琶独奏会,1995年在香港的琵琶专场音乐会,以及2000年在香港多媒体音乐会“琵琶意象集”中所作的专场独奏演出。她还以琵琶独奏家身份与英国、俄罗斯、日本、菲律宾,以及中国台湾、内地及香港多个乐团合作演出。
另外,参与录音的也不乏弦乐器高手,如青年二胡演奏家邵琳。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任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邵琳曾出访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德国、奥地利、法国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及在多个国际音乐节中担任独奏。她的二胡演奏音色细腻、技巧娴熟,感人而别具一格。
专辑采用了雨果公司独创的的LPCD技术。顾名思义,LP即原来的“黑胶木”唱片。LPCD极好地综合了黑胶木与数码录音各自的长处,使录音既温暖饱满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解析度和足够的动态。而此次更是在原有的LPCD 45的基础上,变为LPCD1630方式。据悉,LPCD 1630技术核心在于采用u—Matic 1630母带。这个U—Matic l630母带可以说是几乎被遗忘的数码产物,在早年的cD生产上所有公司都离不开采用这个U—Matjc 1630母带作为交付压盘厂进行压盘的母盘之用。据雨果掌门人老易解释,为什么早年的大家所谓的“铁芯版”、“西德版”好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这个U—Mati c 1630母带。后来因为U—Matic 1630母带设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CDR作为母盘之用,CDR虽然方便,但是在制作玻璃母盘的过程损失却是加大了,这是声音劣化的原因。据买际聆赏的感受,这以种技术录制的民乐,其音质的还原度非常真实,乐器质感温婉敦厚,现场感极强,而且,也不失数码录音的密度、亮度与层次感。琵琶的曲调一般可分为文曲和武曲两种。《十里埋伏》是著名的传统武曲的大套曲。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编辑的《琵琶谱》,它歌颂了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划“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听这款新以LPCD 1630技术录制的《十里埋伏》,确实达到了令人身临其境、摒气摄息的特效。而专辑中的其他乐曲,如琵琶合奏“龙船”,琵琶与阮琴合奏“彝族舞曲”、“飞奔的神灵”、“花月瀛洲”等,也各具曲韵,各显神通。
——刊于《视听技术》2009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