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石鸣 发布日期:2007/5/25 10:06:49 |
雨果CD欣赏会虽然已经举办过几次了,不过我有幸到场欣赏,这还是第一次。CD音乐欣赏会我以前听过两次,不过都是小型的,而且听的都是西方古典音乐,华乐的CD欣赏会则还一直没有机会听过。这次雨果事隔几年后再次出击,搬出新添置的看家器材,选定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CD欣赏会,作为一个爱乐之人,又怎能错过这个机会呢? 欣赏会由雨果制作人易有伍主持,共有两场,我选了8月31日晚上八点的一场,因为这一场有更多我喜欢的曲目。对有些发烧友而言,到大会堂去听CD,也许是听器材多过听音乐;而对于有些乐迷来讲,则可能是听音乐多过听器材。不过对我这个既对音乐着迷,又想在器材上发发烧目前却又没条件烧起来的人来说,则是音乐和器材都想听。在我看来,雨果做的传统华乐录音不仅对音乐挖掘得比较深,而且录音也是极有水准的。前两年,我买了雨果全套的古琴录音,百听不厌,爱不释手。除了古琴,雨果的其它唱片我也收有不少。可惜家里的音响不好,听不出录音的丰富和深厚来,现在正好可以看看我平时听漏了什么。 听完欣赏会后,我的感受是,我想听的都听到了。器材自不必说,有些曲目我在家里听时,从来没听出过它们丰富的音色和清晰的层次感,而且声音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如在眼前;音乐方面,也让人有意外的惊喜。因为欣赏会除呈现了丰富的曲目外,还播放了一些尚未发片的新录音,且有现场表演,让人大饱耳福。 欣赏会的形式给人一种亲切感。欣赏每一首音乐前,易有伍都会就音乐本身或当时的录音情况作一个简短的解说,在情绪上进行带动或调节;曲目的安排则是刚柔相济,异彩纷呈:有热烈欢畅的打击乐如《潮音》,也有细腻抒情的轻歌浅唱如《望春风》、《船歌》等;有激昂的如《青藏高原》,也有哀怨的如《你侬我侬》;有传统的名曲,也有新创的新音乐(New Age)。风格方面,除选取了中国多个民族的民歌或独特的器乐演奏外,还有张杏月同俄罗斯高尔基三角琴六重奏合作的演唱,可以说对不同听众的口味都有所照顾--这些曲目在我看来,也基本上呈现了雨果的录音范围和关注重点。不过繁杂的曲目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一是让听众欣赏时不能延续其情感并沉湎在音乐中,因为有时前一首乐曲和后一首乐曲,不管是风格还是情感都是很不同的;二是模糊了欣赏会的主题,容易给人留下大杂烩的印象。我想,是否可以以一个小主题一个小主题的方式,进行板块式的欣赏呢?如民族器乐一个部分、打击乐一个部分、新音乐一个部分,演唱一个部分? 刘星和沈飞现场的中阮合奏,以及张杏月、黄红英现场的演唱,给欣赏会掀起了几波高潮。这是我第一次听刘星的作品。刘星和沈飞合奏之前播放的《漂流的小舟》,虽然用了电子合成技术,但由于处理得有人气,再加上古琴的衬托,整体感受还是很贴心的。不过现场演奏的《异想天开》却没有让我激动起来。毋庸赘言,两人的技巧是娴熟的,并且也确实如作者刘星所言演出效果极好,然而我听时,思维老是往一首著名的西班牙吉它曲上跳,因为《异想天开》的旋律和音阶的推进方式在某些地方和这一首吉它曲实在太相似,我控制不了这种思维和感受的滑动。 张杏月和黄红英各具特色的嗓音让人一听难忘。张杏月的甜润,黄红英的清旷,唱出了各自的韵味。特别是黄红英演唱的《青藏高原》,抛开了学究气的修饰,唱得高亢而又清冽,同时又带有民歌的一点野气,我认为比有些名家唱得还要出色。黄红英说她也能唱纯山歌,可惜现场没有献唱,要是能听她唱一首不加修饰的山歌就更好了。 《客途秋恨》不在第二场欣赏会的节目表中,中场休息时播放出来,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下竟吸引了很多人。我不会广东话,听不明白唱的是什么,纵然如此,也还是被深深地打动了。简单的配曲,沧桑、悲凉的嗓音,听来催人泪下,让人肠断。这把岁月凝就的嗓音,同此前播放的《黑土歌》里冯少先的弹唱一比,后者强压出的沙哑就显得做作多了。休息完后听了易有伍的介绍,才知道播放的是一首著名的南音《客途秋恨》,原曲创于清代,由于唱词优雅,所以大受文人喜爱,被称为“南音之王”,为广东地区盲艺人必学之曲。演唱者区君祥是香港著名的民间艺人,天生弱视,于南音极有造诣,现已高龄。我会后买了一张唱片回家慢慢看着唱词听,听出了万千感慨来。曲子唱的是一个穷苦文人与一青楼女子相恋,后文人投笔从戎,其后听闻相恋的青楼女子在战乱中下落不明,于是在客途中黯然神伤,深情思念。曲子开篇就是一股萧瑟之气,“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区君祥不加装饰的沧桑嗓音从肺腑中缕缕抽出,让人禁不住就生出满怀的愁绪来。“唉!我呢种情绪悲秋同宋玉呀,况且在客途抱恨,你话对乜谁言”唱至伤心处,家也似乎成了那孤苦的客栈,让人感慨情之所逝,难寻难追。夜深人静时,一个人静静走进《客途秋恨》里,感受的岁月的流逝,少年也会识得愁滋味。 一场欣赏会,哪怕就只听这一曲,也足够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