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ome
   
 
Search:
 
碟评推荐 Commend
站点导航 首页 发烧碟评 内容正文
 
 
易有伍 — 没有音乐会寂寞
 
作者:红岩   发布日期:2007/5/25 10:04:18

  易有伍,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爱华乐人都叫他“老易”,音响发烧友都叫他“鬼才”;而摄影界的人又称他为“怪才”……
  独闻香港,打拼在神州的易有伍,不但创办了雨果 (HUGO) CD品牌,更以高素质的录来诠释中国音乐,使得中国音乐作品在世界得以扬眉吐气。
  虽然名为老易,但这些年在艺术圈子里打拼、闯荡的易有伍,其实很不容易!
初到香港
  易有伍身为新加坡人,为什么会选定香港为自己的发展空间呢?这是很多新加坡人都很想知道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老易回答说:“当时是1977年,香港成立专业的华乐团 — 香港中乐团,是专业的华乐表演团体。那时他们请吴大江作音乐总监,吴大江之前在新加坡人民协会当指挥,他去香港的时候,就请了新加坡四个最好的乐手,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因为吴大江清楚我们四个人的四奏经验已经相当熟练,而且当时他需要人助阵,急需新血。”
  接着老易又补充,他在中学的时候就很想要离开新加坡,因为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学习阶段,想要在音乐或者艺术方面发展,必定需要一个刻苦的,长时间的学习阶段,如果选择留在新加坡,那么对自己的艺术深造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其实,在1971年易有伍随新加坡青年华乐团去瑞士参加国际青年管弦乐节时,他就很想留在瑞士,不回新加坡了,那是要离开新加坡的最初冲动。
  但是当他1977年真正离开狮城去到香港中乐团大概一年半后,就被迫离开了。因为直率的他首先受不了乐团中那种勾心斗角。当时正是中国的文革刚刚结束,很多从大陆来的音乐家都继承了中国文革中的“斗争”风气,特别爱搞搞内部“斗争”,而新加坡人相对比较单纯,根本不适合这种环境。
  更糟糕的是,老易根本不能接受香港人的一些习惯,比如打麻将、喝茶聊天等等,所以吴大江很快就不喜欢他了,既然“失宠”,他干脆就走了。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离开中乐团后,刚好赶上香港成立音统处,是以教学和普及音乐为主的政府机构。刚开始招聘,老易立刻去应征,很顺利地被聘请为助理音乐主任,专门教器乐和指挥青年乐团。
  他在音统处的华乐部门做了大概四年半多,但情况依然不乐观。因为在音统处有很多个部门,包括华乐、弦乐、管乐、音乐推广组等等,他在再次被华乐部门的头头压制、排挤得很惨,他们同样是上海人,同样是搞内部帮派斗争。
  然而,音统处最大的头目是英国人,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问老易,要不要从本来的组调到音乐推广组。而事实上,这两个部门是完全不同的专业,但是信心十足的老易觉得也好啊,反正这里很难继续下去。
  虽然当时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但是老易绝对没有想到,这次的改变居然是在为他以后创业的铺路。
  老易过去不久,老板就送他去香港大学读艺术行政管理课程。这个课程不是对外的,是香港政府专门为那些香港艺术界的经理而设的,政府部门推荐才可以去读,如果考不及格的话,还要赔钱给学校。
  幸运的是读这个课程还不到一年,老易就被升为音乐主任,很快就开始了他的艺术的管理生涯,包括带团去外国表演、搞活动、搞音乐营、海外交流等等。
  这几年的工作,以及在港大的两年学习,为他在艺术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对老易的组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他开始在工作的过程中考虑如何布局、如何作促销、如果出标题,如何筹款等等。而这几年的工作对他是开始艺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最重要的是他开始认识了很多香港重要的演艺界管理的精英。
  当老易在作推广部经理的时候,他并没有放弃指挥的工作,还是继续自己的指挥工作,包括指挥乐队,带团出国表演,比如新加坡、澳洲,台湾等,依然保持自己在音乐界的活跃性。
  老易指挥时,习惯把自己的彩排录下来,回家自己再仔细听,看看自己指挥的时候处理得好不好。所以就录了很多这样的卡带,结果许多朋友都觉得相当好,可以拿去出版。
  这就是老易制作出版音乐作品最早的萌芽原因,虽然他自己觉得那些录制品并不专业,但在朋友的鼓励下,还是在新加坡出版了。令人惊奇的是,首次出版的三盘卡带反应相当好,这次的成功为他以后的雨果奠定了一个信心的基础。
  三盘卡带在新加坡出版后,很快就传到香港,香港的许多公司就有兴趣请他帮录音。于是,老易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陆续做五、六个录音,也都出版了,市场反应都相当好。
  所以,接下来他乘势自己又录制了三盘古琴,结果很多商家都认为这三盘古琴没有“市场”,写了很多信给那些录音的大公司,但是也都被拒绝了。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倔强的老易想到成立自己的公司。
  雨果本来是老易的英文名字,雨果就是HUGO,但是很多外国朋友常常把他的名字叫错,叫成HUGO,老易就将错就错,把公司命名为HUGO。1986年,雨果公司的三盘古琴推出市场后,销得相当好,另其它公司大跌眼镜。
  虽然1986年老易的薪水已达四万多港币,但1989年雨果公司已经十分穏定了,老易决心把以后的生命贡献给雨果,就毅然辞掉工作。
  老易从雨果“开张”,直到现在,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经营原则 — 艺术企业化。
  他强调:“如果艺术没有企业化,那么它的生命力就没有这样强,也不是一个长远的作法。搞艺术不像搞一场音乐会,成功了,享受了掌声和鲜花后就结束了。”
  他表示,把雨果搞成企业化有几个目的:“首先是通过雨果来推广中国音乐,我以前也指挥过很多场音乐会,在很多掌声和鲜花的熏陶下长大,但我完全能体会到一场音乐会背后的酸甜苦辣,以及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我也搞过很多大型的节目、青年音乐营,我也带团出国,进行许多大型的表演交流。但是我觉得推广音乐最有功劳的,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在新加坡,我们听丽的呼声,那时候这家电台经常播华乐,那时候的音乐熏陶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我就觉得为什么我不用同样的办法去传播好的华乐,来影响下一代呢?因为小时候,我们在那样的环境,整天都能声到那么多好的音乐,甚至中国人在那个时候还听不到,因为有很多音乐在文革的时候是被禁的。所以,新加坡人很幸福,尤其是我们“这一帮人”,我们听到很多他们中国人自己都听不到的音乐,所以我一直坚持如果要推广传播音乐,最好的方法,最大的功劳就是出唱片,一张唱片好过你去演出、指挥几十场音乐会,可以让想听的人都能够听到,这其实也是我搞雨果的最大目的。
  “其次,如果你不实行企业化,你的生命会很短,我把雨果“产品”的生命周期定为至少五十年,就是说在五十年后还看得到我的产品CD,还有很多人欣赏我们制作的音乐。“
  “另外,作为一个企业来讲,为什么不论赔钱还是赚钱都要出唱片呢?这就涉及到货架占有率的问题。如果你的公司半年没有出新的碟子,那么你在货架上所占有的位置就会慢慢被排挤掉,所以你一定要在每个月不断出新的唱片,不管是热门还是冷门,你要一直提醒你的经销商进货,媒体宣传推广,这就变成一种经营的风气和氛围,这种氛围是需要一种长期的企业策略来经营,来维持。”
  老易认为,一种艺术经过特定的阶段发展和壮大后,就会不断成熟,不断得到观众以外的支持。如果某种艺术正处于试验的阶段,那么它就需要大量的支持和扶持,多半也需要政府的帮助,才能不断让观众接受,这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无论是新加坡或者是其它地方的华乐团体,经过四、五十年的磨练后,应该进入一种比较成熟的阶段,所以看这样的团体表演,就好象新加坡报纸上的那种幽默的描述“低度风险”而不是“风险很高”,这些形容词真是贴切有趣。
  甚至谭盾的音乐也有很多人讨厌,但是也有很多人有绕梁三日的感觉,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些音乐同成熟的华乐有所不同。
  然而新加坡的华乐就出现老化的现象,新加坡人喜欢的华乐是比较传统的,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停留在缅怀过去的阶段。
  另外,和整个大环境的以及艺术氛围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欣赏购买雨果古琴唱片的人,很多都是跟华乐毫不相关的人,有搞美术的、医生、律师以及很多洋人,他们之中几乎没有搞华乐的人,但是他们却懂得欣赏古琴,欣赏华乐。
  这说明参与华乐的对象,并不一定是搞华乐,相反,我所接触的新加坡的这些搞华乐的人,恕我直言,他们所听的东西真的是比较狭隘一些,连古琴也没有听,民歌也没有听。
  所以,搞艺术的人,无论搞摄影还是搞音乐,一定要涉猎广阔,要先博而后精,如果不开阔艺术工作者的眼界,那么在艺术的领域里很难提升。
  比如你主办音乐会,或者新加坡现在华乐团表演的节目表,自从叶聪来了以后,至少他敢尝试新的东西,不管是现代的,古代的、民族的或者抽象的艺术形式,他不会用一种很古老的语言来做。
  另外你主办音乐会,要看你的范围是否够广,有没有很大的包容性。比如新加坡艺术节乜有搞一很前卫的表演,但在前卫的节目后面,有没有挖掘出好的传统的呢?是不是要把传统的推给宗乡艺术团体呢,是不是一定要把彼此的“角色”分得那样清楚呢?这些都是新加坡的艺术团以及新加坡人应该探讨的问题。
  大家都把彼此的“责任范围”划分得太清楚了,以致于自己只是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对其它的艺术领域不闻不问,这样导致新加坡的华乐和传统音乐的发展相当缓慢。
  但是在香港和大陆就不会有这样的现象,比如在中国个香港的古琴表演,几乎是场场爆满。我觉得一个地区的艺术氛围相当重要,如果我们搞华乐的本身忽视这个问题,那么就会出现危机感,不要一味埋怨观众不支持你,观众也是有感觉的,如果你演奏传统的不“到位”,创新的又不伦不类,那么你变成半天吊,不专业,所以怪不得观众。
  所以,如果真的要搞华乐,一定要地道,到位,一定要给观众很多的选择,要让观众得到更广的,更多的美感和满足感。
老易的感悟
  问及老易本身的成功时,他说:“我有坚定的思想,我也得坚持我的感觉,比如我拍荷花,我很坚持我的感觉,如果没有感觉的话,我可以去十次都不拍,第十一次有了感觉才拍,我对我的感觉很自信。雨果成功最主要的方面是在录音制作的高品质;其次是雨果的定位,从开始到现在,我都没有把雨果定位在华乐队的演奏。其实很多人都会把华乐定位在华乐队演奏的东西,但是我从来都是把华乐定位成中国音乐的范围,它应该包含古老的乐曲,古老的乐器,现代乐队发展出来的现代作品,以及交响乐,应该是很广泛的。而真正感动和吸引我们的华乐,不是华乐多的对位、和声,而是音乐本身的内涵和意境,是真诚的音乐在吸引我们。”
  对于同时涉猎摄影和音乐制作两个不同的艺术领域的易有伍,他认为这两个艺术形式有一点不一样,音乐比较容易打动人心,摄影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感觉,所以很多摄影家到最后都很难突破,就停留在固定的感觉方面。摄影的创作状态和搞音乐的状态很不一样,摄影的状态是,如果你去拍一张照片,无论你有拍或者没拍,但是你去的那个心情还是很快乐的,尤其按下快门的那一剎那,那种快乐是没有办法代替的。
  但是,音乐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酝酿,来创作,相当艰难,但是两个的共同点,一定要有感觉。
  而经过这么多风风雨雨的老易,有没有什么让他觉得遗憾呢?当然有了,让老易最遗憾的就是以前有经济问题,没能读大学,现在有钱了,又没时间读大学。
  此外,有时会些老朋友过世了,让他开始不断地问自己,这么累,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什么?但是又不能停下来,没有音乐的生活,会很寂寞,但是目前他已经有一边的眼睛不好了,也开始考虑退休的问题。
  不过,老易坚持还会作多十年,十年后,他隐退,可以自由自在地拍照,不过他会让退休日子在中国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