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傅雷的文章,特别是《傅雷家书》,字里行间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高尚人格,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也许就是有这样学识渊博的父亲,这样从不间断的敦敦教导,我们才有了一位蜚声国际乐坛的钢琴家。傅聪为新中国音乐界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荣誉——1955年“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季军和“玛祖卡舞曲”演奏奬。 1958年,传聪在伦敦定居,并开始活跃在欧洲、远东、澳洲、新西兰、美国的舞台上,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德彪西的音乐,特别是后期的钢琴作品,经常被人与“印象派”的绘画联系起来,而傅聪深厚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已经深深渗入到每一个细胞的中国文化背景刚好被用来诠释这些作品。透过中国文人特有的诗书画的意境,我们也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德彪西的音乐,理解德彪西“要忘记钢琴是一件有琴槌的乐器”的含义。傅聪的演奏让我“看”到了夜色中无处不在的风和风中的香味,月光下轻烟似的仙女和小小的石楠,沉没的教堂的大钟也仿佛触手可及。静静地听一遍,醒来时会发现自己平静得不行。可能,钢琴的表现力在这里已经到了某种极限了吧?(未完待续)
《 刊于《视听前线 八月号,第十五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