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发烧碟」初期跟别的公司的杂锦CD没两样。但后来可能由于易有伍先生发烧(玩)话筒(即咪高风)和音响线材,「发烧碟」有主题了,也开始跟「发烧友」直接有关系了。「发烧碟9」一开始便「玩话筒」。 易先生于去年十月廿五 ,于新加坡大会堂为张杏月演唱会作实况录音。为了保险,用了两支话筒同时收音(录张的歌声)。Track 1和2是「同一个」录音。以下是摘录自CD小册的易有伍现身说法: 「人声同时用了四十至五十年代的Neumann CMV563 (咪身、真空管话筒放大) + M7(心型指向咪头),和八十年代的AKG The Tube (真空管咪)收音,目的是让大家比较这两支经典话筒的韵味,另一方面作为演出也比较保险。咪的摆放位置见张杏月的演出照片。我自己的感受是CMV563 + M7音色从容自然,The Tube 的声音比较厚实。「中气」多了些(七十至八十年代以Neumann U87为代表的话筒,倾向突出中高频,也许是电台、广播频响的需要),在中、小型音响回放时,这支咪会讨好些,在顶级、大型的系统CMV563的风范才能显现出来,在小型系统有可能会单薄些。至于哪一支准确,得问张杏月了!我会请她在雨果网页www.hugocd.com发表意见,钢琴用两支B&K4006分别置于高、低音区,手风琴没给咪(现场演出不需要),由钢琴的高音咪兼顾虑(B&K4006是全向咪)。得特别提出的是武亦文的钢琴 + 手风琴即兴伴奏,他右手拉风琴,左手弹钢琴!我还是头一次见,当晚观众也大开眼界!」 笔者感觉到,易有伍较欣赏CMV563 + M7胆咪,因为T.3和4都标明用上述话筒。T.5和6另一个「AB比较」,今次轮到Neumann的M269胆咪跟CMV563 + M7做较量。 黄红英的「邓丽君腔」的确「滋味」,两支咪录出来的人声固然有分别,但「难分难解」,都是动听的! 选自《香格里拉之声》的两cut当然精彩,该大碟我们较早前也大力推介过。我经常心思思,想翻听又翻听! 阎惠昌指挥的《彩云追月》和《弓舞》,在香港大会堂录音,音色和空间感都很靓,兼富亲切感。闻说政府里有王八倡议拆了香港大会堂,哎唷妈妈! 「闯将令」大碟尚未出版,易先生便先在「发烧碟九」内放入当中一曲《闯将令》。哗,粤语长片《如来神掌》、《华山论剑》的经典画面立即跃现眼前! 压轴一曲《黑土歌》来自刚出版的同名新CD。负责三弦弹唱的冯少先,功力深不见底。原来《黑土歌》特为他而创作(作曲:隋利军;尚存宝作词),首演者也是冯少先。易有伍说:「……别人也恐怕演不了(弹奏三弦兼朗诵、唱歌)。这首浓郁的东北风乐曲,色彩很丰富,用了自制的打击乐器簸箕和敲打在地板上的拍板,加上乐队成员兼任的人声,很发烧!」 全碟十七段音乐里,有十cut是「现场一次合成的录音」。对喇,数码剪辑科技即使再进步一百倍,也搞不出“one take”的「音乐感」与吸引力。 阅读录音师兼监制人易有伍执笔的说明(导听短文),比睇我们「写稿佬」的稿有益!
《 刊于《Hi-Fi音响,第一九零期,三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