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若论时下对民族音乐之收录和推广、传承,当中的“雨果”掌门人易有伍可谓劳苦功高,贡献良多。他自1986年创建雨果以来,录制有关国乐的专辑如繁花似锦,多不胜数。 海外一家著名杂志编辑巴特尔谈老易时指出:“易有伍,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爱中乐的人对他耳熟能详;音响发烧友对他如雷贯耳;而摄影界的人对他也不陌生……独闯香港,打拼在神州的易有伍,不但创办了“雨果”( Hugo) CD品牌,更以高素质的录音来诠释中国音乐,使得中国音乐作品在世界得以扬眉吐气。”
老易自少已对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既可以指挥,又能演奏的他,凭借过人之音乐天赋与才华,在录音事业上驾轻就熟,成就骄人。奈于篇幅笔者在老易的许多近期杰作中选了几个同乐专辑以餮同好。
古琴妙韵《秋月清霜》 论起古琴老易可谓甚与其有缘,忆当初一直喜欢国乐的老易录了三盘古琴,当时很多商家认为没有市场而拒接,在“投路无门”的情况下,致令倔强的易先生萌生创办自己公司“雨果”的决心。 《秋月清霜》是谢俊仁古琴大家演奏的专辑,这个专辑令一直喜欢古琴的我如获至宝,其一,谢氏具有炉火纯青的技艺,自幼便喜爱音乐的他先后追随多位名师习琴,并有创作不少优秀的古琴作品以及相关的古琴学术研究论文面世。可谓深得古琴奥妙。其二,谢氏演奏(本专辑)的古琴当中价值连城的南宋“万壑松风”和明代“玉润鸣泉”以及和出自现代名师亲X的并配有特级丝弦“冰弦”的“自在”古琴。其三,本辑既有“渔樵向苔”等传流经典古曲,也有谢氏新作之“秋日游”的琴曲,其古味之盎然,也不乏令人耳目一新,其四,本辑有三座不同时代的古琴,内有独奏曲,有琴,音是“苍松宏透”,静远空灵,声音光洁清纯,余音绵长连同“扫弦”之畅滑可谓一绝。而第八曲是采用苏思棣现代X琴高手之杰作“自在”丝弦古琴,其声音虽是少了一份(一至七曲)扑面而至的陈年古气,亦不乏高雅清幽。特别是琴箫合奏之和谐融洽,那种珠联璧合之妙尤比天音。又在九曲至十二曲中是用明朝“玉润鸣泉”琴,是用钢弦演奏,那种明亮而润泽,开扬而宽松,金玉之声的琴音既古朴又鲜明,加上袅袅的人声(十曲至十二曲)什么“星光秋时”,“杏花天影”,“秋雁南飞”皆了然于胸。
飞越今古《箫中禅》 这是由冯炜国,黎永昌,石世华等香港录音师收录,由老易后期制作的专辑。这《箫中禅》是由著名的洞箫演奏家谭宝硕演奏。 谭氏可谓多才多艺,他也是一位制箫高手,而且对音乐创作更是别具匠心,多年来她致力于洞箫研究,对洞箫艺术贡献良多,并著有:《笛子技法》一书,其演奏足迹遍及中外等十多个国家。谭氏自幼习箫,师承岑南派技法综合了传统和现代手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音乐界享誉甚隆,并有多个个人专辑,曾为数以百计的唱片和二十多个电影作配乐演奏。 本辑中的曲目全是谭氏作曲,其旋律之动听迷人,意境深远,令人眷恋难忘。加上经由编曲圣手陈国平(七、八十年代赴美深造之后,便从事教育与创作,其作品于海内外获奖无数)之神来之笔,更是锦上添花。 这《箫中禅》中有《云门夜雨》、《故园旧梦》、《风雷祭》、《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落霞》等八首带曲子,在流畅的曲凋,优美的旋律下,尽显谭氏这位洞箫之王之炉火纯青、随心所欲、收放自如,流水行云的演奏,在精妙的编曲之下,有或风雷相爽,有或念诵相和,有或古琴、古筝吉他交替。其激昂时激扬的箫声犹比奔雷走电之势,大江东去,其抒情时堪比彩蝶纷飞,小桥流水。一支于通常而言只能作书生意气十足的洞箫,而在这里那种劲时如疾风劲送,柔时若春风轻吹之箫声,如斯变化万千一是源于谭氏之深不见底之功力,二是收录与后期制作之到家,皆相辅相承也。
二胡柴帅《月夜刘天华》 刘天华是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家,是国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二胡名曲——悠扬如歌,愉悦畅快的《良霄》已是无人不识,家喻户晓了。 专辑收录的是刘氏10首二胡曲,由国乐大师张维良编曲。在此之前张维良亲自到刘天华家乡——汀阴采风,皆在深入了解刘天华成长年代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可见为了这个专辑做足功课,在历半年时间完成了编创工作。 本辑担任_二胡独奏的是华夏民族乐团首席柴帅,柴帅出身于音乐世家,10岁随父学习二胡并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之国乐系本科并师从多位名师,之后参与海内外演出和录制唱片无数,是一位如日方中的青年二胡演奏家。 本辑还聘请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及指挥叶聪先生为这专辑专程排练及由华夏室内乐团进行伴奏。这《月夜刘天华》里在一众同乐精美簇拥下之柴帅,无论是悠远空灵的《空山鸣语》,还是皓月当空、繁星闪烁的《月夜》,无论是如画如诗、温暖和谐的《闲居呤》,还是送旧迎新、轻松活泼的《良宵》,还有《独弦操》、《病中吟》、《烛影摇红》、《光明行》……等,其二胡之悠扬舒展,娜娜多姿和饱含思绪万千、心潮汹涌都俱有摧人心坎的感染力。 这由老易收录于中国音乐学院录音棚的二胡专辑,其二胡之饱满明亮又不失轻灵,还有琵琶之轻巧,古琴之静远,扬琴之飘逸,箫笛之婉转以及古筝、颤音琴、钢片琴、中阮、大阮……如众星拱月般伴和,令人宁静致远,心旷神怡。
闭月羞花古筝《貂婵》 日前,我听了老易新作《貂婵》即有惊为天人之感——委实太美了。 这是个任飞古筝与广东民族乐团的专辑,其演奏之精彩、层次之丰富、气魄之宏伟、声音之美妙,令人拍掌称善,这可是老易收录的民族器乐又一个出类拔萃的杰作。 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任飞,自少习乐年仅11岁已在家乡佛山和广州、北京等地成功地举办个人古筝专场音乐会。其娴熟的技巧、出色的演奏,备受好评。同时创下了全国首个小学生举办个人演奏会的纪录。03年任飞考入香港演艺学院,在学校期间先后与多位乐团艺术总监和著名指挥家胡炳旭合作在演艺中乐团担任古筝独奏。其后任飞先后与各个交响乐团、民族乐团、中乐团等知名团体合作,成绩裴然。期间中央、北京、广东、香港无线等各电视台均为她制作专题节目。 在这么一位如日中天活跃于乐坛的青年演奏家,于本辑里更可体现其高超技巧以及全情投入的情感,而令人感受意境和韵味之深远。 由于《貂婵》是古筝与在国家一级指挥家张列指挥的阵容鼎盛、中国最具实力的广东民族乐团联袂合作的专辑,从而无论从音乐表现力、细腻、层面、深度、规模都更引人入胜。这由老易收录于近千座位的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厅其声音效果非常出色。正如老易讲:“这里残响丰富、自然、声音很靓。”首曲《云裳诉》是描述杨贵妃与唐明皇的香艳与凄婉的唐宫恨史。“情爱”、“兵乱”、“魂断”、“思念”的情节都在筝弦与乐队演奏中尽现。《貂婵》这是古筝与打击乐共同营造一幅“碧洒红裳、琼楼玉宇、轻歌疾舞、丝竹共鸣”的诗情画意的场面……。 美妙的筝声如同一颗颗晶莹透亮的朝露泛出钻石般迷离光彩,在一众演奏家的拱照下任飞还演奏了《寒鸦戏水》、《春到湘江》、《高山流水》、《酒狂》等传统古曲。其清新明快、其欢腾秀美、其磅礴细腻、其跌宕流畅,尽显筝乐之传情达意,妙不可言。 这“闭月羞花”之《貂蝉》绽放出倾城倾国之美,既温馨可人,又蔚然大气,教人爱不释手,其不仅国色天香,还是考机之利器。
佼佼之作LP《梁祝黄河》 “天碟名演,可遇不可求” “雨果”于1990年录制的《梁祝》、《黄河》乃实至名归之“天碟名演”、,今“雨果”在2013年以LPCD M2技术母带制作后,于德国压碟的黑胶是LP -族不可或缺的不二之选也。 理由:(一)《梁祝》独奏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孔朝辉。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名师,多次受到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尼曼,梅纽因等的指导。他曾在我国的各种音乐比赛中多次名列第一,也是我国和国际音乐舞台上最活跃的演奏家之一。孔氏的演奏风格细腻而热情奔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黄河》的钢琴独奏石叔诚是著名的乐团指挥和钢琴演奏家。石氏于海内外举行的音乐会逾千场,演出了大量中外钢琴作品和协奏曲、交响曲。他参与创作《黄河》钢琴协奏曲。演奏上既善于表现抒情细腻风格,也长于表现热情奔放,绚丽辉煌的乐曲。
作为当年《黄河》创作者之一,1990年结合多年演出中央乐团的心得和理解,石氏对《黄河》钢协原作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他认为目前已到了以新的角度来阐释《黄河》的时代。而改编后的《黄河》,“亦使整个协奏曲首尾呼应,强调终章的总结性,比较符合传统的古典风。”
(三)协奏的中国中央交响乐团是我国最具影响的大型音乐艺术表演团体,1956年正式组建以来,乐团已拥百余位演奏家。近年来出类拔萃的指挥家陈佐湟、汤沐海、石叔诫先后出任指挥,使乐团生机盎然。 中央乐团在艺术上以深厚的音乐修为、精湛之技艺,丰富多彩的曲日和中国独特之风格蜚声于国内外。而《梁黄》这个录音也是乐团之最辉煌、最巅峰的历史性录音。 (四)指挥胡炳旭是我国著名的贯通中西、融合今古的指挥家曾担任音乐交响、现代京剧、舞剧、歌剧及影视等多部大型著名音乐作品指挥,及在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式大型艺术节目中担任指挥。 结合以上四点,还有这个专辑一个耀眼亮点——录音声音“好过现场”。 作为真正常听现场的乐迷兼发烧友都应该清楚,现场的声音不一定都理想。音乐厅里每个位置声音都不同。正是这个录音的北京音乐厅的声音,北京的乐手常说:“北京音乐厅台上好音,台下不济”则可想而知。 久经战阵的老易,在这次收录中是采用一只立体声的AKG 422古董胆眯,他好不容易才找到最佳位置,加上422高灵敏及声音润泽、频应宽广,因而收录到的乐队声音自然透彻,小提琴婉转流畅,钢琴晶莹俊朗、余音袅袅。较之于现场观众席位之中大部分声音都偏于单薄。这可谓“源于现场、胜于现场”矣。 正是由于这于1990年之录音,时正风华正茂、敢作敢为之海外高人易有伍先生所操刀,他又全副“武装”——靓咪、靓线、靓器材,这当时对于乐队全体演奏家而言都是新鲜事物,这也自然而然都令演奏家十分珍惜这次录音,人人都郑重其事、情绪高涨。正如关乃忠先生(圈中名人)深有感触地讲:“今天真好彩、独奏、乐队、指挥,都在状态,而且心领神会,精神抖擞、满精彩!”他难抑内心兴奋,流于言表。行文至此,深信各位都心中有数了。这一柔一刚之《粱黄》真可是众多版本之佼佼者矣。 《粱祝》甫一开始,娇美、抒情的小提琴琴音便把人带进明媚秀丽的诗画般江南,继而初遇诉情、同窗共读、十八相送乃至抗婚,楼台会、山伯临终、英台投坟、化蝶升仙等情节,透过温婉细腻和富于传情达意小提琴与那“合百女一”、训练有素的乐队,在胡炳旭捧下融为一体、合作间、共同携手,联伙展现这缠绵凄美,感人的《梁税》。 而就音响性而言,小提琴之委婉柔美,纤细嘲润和乐队音乐线条之清晰细致,层次丰富,致令这早被行家认为“干、恶、叫”的北京音乐厅的衰声荡然无存,这“好过现场”的音效乃功拜于老易兄凭借深厚的功力及对声音敏感之修力,迅速找到黄金摆位捡抬位置,从而功德嘲满地完成了这历史性的录音。 《黄河》是先于《梁祝》收录,两者之间录音分别是9月26日和11月16日,在老易“点石成金”之下,我们在唱片上听到的钢琴与乐队的声音已不是于北京音乐厅的观众席上的声音了。而是于舞台前第一排18 尺高的主眯AKG422和两支AKG 460辅助咪(分录竖琴和琵琶)所收录的声音。在这“单点”( 422)高居临下,一揽“全局”的收录下,钢琴形态与乐队铺垫,其比例之精准和层次之分明当然是顺理成章,毋庸置疑了(这是单点录音之所长)。 《黄河》激情澎湃,其风格异迴于抒情哀怨的《梁祝》,无论是收录与重播都具有相当之难度。首乐章“既以乐队全奏,展开了奔腾咆吼的黄河,随后钢琴奏出坚毅、豪迈的主题”。在老易的捕捉下,石氏手下之德国9尺Steinway“布森德堡”这以中音缜密、饱满称著的名琴,其琴音之铿锵雄浑以及乐队之雄姿,和竖琴、笛子、琵琶等都各领风骚,耐人寻味。 第四乐章,是描画全民一心、同仇敌忾、投入抗战、保卫黄河、敌寇必败、人民必胜的信念。乐曲波澜壮阔、宏伟激昂。《梁·黄》是一个具有纪念和历史意义的优秀录音,在老易新技术后期处理后的LP是一个引以为荣的代表作,愿吾辈中人好好珍惜。老易严谨而勤快,是位高质而多产的音乐制作人。奈于篇幅上面提及的仅是冰山一角而已,容择日再续。
------------刊于《新音响》2013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