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于1990年录制的《梁祝》、《黄河》乃实至名归之“天碟名演”
今雨果在2013年以LPCDM2技术母带制作後於德国压碟,应是LP一族不可或缺的不二之选。 理由:
(一)《梁祝》独奏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孔朝晖。他毕业於中央音乐学院,并多次受到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尼曼、梅纽因等的指导。他曾在我国的各种音乐比赛多次名列第一,也是我国和国际音乐舞台上最活跃的演奏家之一,孔氏的演奏风格细腻而热情奔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黄河》钢琴独奏石叔诚是著名乐团指挥和钢琴演奏家。石氏於海内外举行的音乐会逾千场演出了大量中外钢琴作品和协奏曲、交响曲。他曾参舆创作《黄河》钢协,演奏上既善於表现抒情细腻风格,也善於表现热情奔放,绚丽辉煌的乐曲,有很好的专业修养。作为当年《黄河》创作者之一,於1990年结合多年来演出中央乐团的心得和理解,石氏对《黄河》钢协原作进行了较大的修改,石氏认为目前已到了以新的角度来阐释《黄河》的时代,而改编後的《黄河》,“亦使整倜协奏曲首尾呼应,强调终章的縂结性,比较符合传统的古典风格。”也就是说这个《黄河》是石氏90年改编後的更赋有时代性的《黄河》。 (三)指挥胡炳旭是我国最负盛名的贯通中西,融汇今古的指挥家,曾担任音乐交响、现代京剧舞剧、歌剧及影视等多部著名音乐作品,及在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式大型文艺节中担任指挥。
(四)演奏乐团是中国中央交响乐团,《黄河》、《梁祝》也是该乐团於最辉煌,最巅峰的历史性录音。除了以上四点,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好过现场”,其实作为真正常听现场的乐迷兼发烧友都应该清楚,现场的声音不一定都理想,音乐厅里每个位置声音都不同,正是这收录於北京音乐厅的声音,北京的乐手常说:「北京音乐厅台上好声,台下不濟。」则可想而知。作为久经战阵的老易在这次收录中採用一支立体声的AKG422吉董胆味,他好不容易才找到最佳位置,加上422高灵敏度及声音润泽,因而乐队声音自然透徹,小提琴婉转流畅,钢琴晶莹俊朗,馀音XX,较於观众席位之中大部份都偏於单薄之分别,正可谓“源於现埸,胜於现场”矣。
正由於这个。1990年的录音,是时正风华正茂,人气鼎盛之海外高人易有伍亲自赴京操刀,并全副武装靓咪、靓线、靓器材一应俱全,这当时对全体乐队成员都是新鲜事物,也都十分珍惜这次录音,整个团队郑重其事情绪高涨,正如关乃炘先生(圈中高人)深有感触地讲:「今天真好彩,独奏乐队、指挥都在状态,而且心领神会,精神抖擞,满精彩!」行文至此,深信各位都心中有数矣。 这《梁祝》柔、《黄河》刚的黑胶,真可是众多同曲目版本当中之最具纪念意义和出类拔萃的版本,因为这版本原先的CD也是热门抢手货色。 《梁祝》甫一开始,柔美抒情的小提琴和乐队便把人带进明媚秀丽诗画般的江南,继而“初遇诉情,同窗共读,十八相送乃至抗婚,楼台会,山伯临终,英台投进墳,化蝶”等情节,透过细腻和富於傅情达意的小提琴和在胡炳旭棒下之训练有素的国交融为一髓,合作无同共同攜手联袂展现这家喻户晓的緾绵凄美的感人故事。 而就音响性而言,小提琴之委婉柔美,织细圆润和乐队音乐线条之清晰细緻和饱满,反观这早被行家认为是“乾、恶叫”的北京音乐厅的衰声荡然无存。这“好过现埸”的音效乃功拜於老易兄在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憑藉深厚功力及对声音敏感之修为,迅速找到黄金擒拾位置,众而功德圆满地完成了这《粱祝、黄河》的历史性录音。 《黄河》其实是先於《梁祝》收录,雨者之间录音时间分别是9月26日和11月16日,由於老易“点石成金”之下我们所听到的钢琴与乐队的声音已不是观众席上听到的糟糕声,而是“高居临下’在舞台前第一排18呎高的主咪AKG 422和两支AKG 460辅助咪(分录竖琴、琵琶)所收录的声音。在这“单点高位”一搅“全局”的收录之下钢琴之形熊舆乐队之铺艺尽收“眼底”,达致比例精准,属次分明,立体众横,真实自然之理想音效。
《黄河》激情澎湃,风格异迴於抒情哀怨之《梁祝》。 《黄河》首乐章“即以乐队合奏展现奔腾咆哮的黄河,随後钢琴奏出坚毅、豪迈的主题。” 在老易捕捉之下,乐队的雄姿以及石氏手下之德国9呎Steinway,这以中音缜密饱满称著之名琴,其琴音之铿锵有力和竖琴、笛子、琵琶等都各领风骚,巽彩纷呈。第四乐章,是描画全民一心,同仇敌慨,投入抗战,保卫黄河,敌寇必败,人民必胜的信念,乐曲奔腾洶湧,波澜壮阔,视以凯歌高奏。 《粱祝、黄河》是一个珍贵的录音,在新技术後期处理後的LP更是锦上添花,是老易引以为荣的代表作,愿吾辈中人勿失之交臂。
-------------------------------刊于《音乐与音响》201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