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ome
   
 
Search:
 
碟评推荐 Commend
站点导航 首页 发烧碟评 内容正文
 
 
《弦舞》 初生牛犊不怕虎
 
作者:《弦舞》   发布日期:2013/3/8 16:07:47

             初生牛犊不怕虎

澳门精英室乐团新专辑《弦舞》

文/许哲韬

    于地处广州,有时我会看看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虽说他们的报纸八卦新闻较多,

但对于本地高雅文化的报道不遗余力,至少版面比大陆的综合性报纸多多了。一个小小的香港不

单有比大陆多的国外音乐家的音乐会,更有许多坚持本地制作演出的歌剧和芭蕾等,我们只能羡

慕他们有如此的土壤啊。

    而澳门的发展则相对来说要弱一些,虽说一些乐团在巡演路线中如果有香港的话,大部分不

会落下澳门,更何况大名鼎鼎的吕嘉在澳门乐团担任总监和首席指挥,还来过广州演出《托斯卡》。

但在音乐节和特别是室内乐的拓展上,总是稍逊一筹。

    这不,眼前这张澳门精英室乐团的唱片便是一千十足的进步,这个室内乐团(室乐团的叫法似

乎是港澳专利)是由香港纯弦艺术总监、香港管弦乐团第一副团长粱建枫担任总监的,该团由17名

团员组成,目前为纯弦乐的编制,他们毕业自著名的美国寇蒂斯、茱莉亚、耶鲁大学、阿姆斯特丹、

悉尼、新加坡、上海和北京音乐学院、香港演艺学院等,在个人技艺和团体合作能力上,得到完整

的训练。梁建枫毕业后任职青交导师,也担任学校教学工作,对音乐演奏的热情丝毫不减。据我的

考证,他们所说的15載历史应该是指这个乐团成员大多是从15年前澳门青年交响乐团而来的。其实

该团还有两位来自香港和台湾的成员,不过澳门精英室乐团总算是给澳门争了口气。

   整张专辑选曲特别有意思,前两首是由台湾李哲艺编曲和作曲的现代曲目,古典综合版的《生日

快乐》经常是乐队们的安可曲,但第一首《生日快乐摇滚风》走的是青少年们喜欢的潮流风格,里面

借鉴了Lady Gaga的曲旋律,显得创意十足。不过由李哲艺作曲《弦舞》我个人倒不是很喜欢,虽说

以电子音乐节奏为本,但以专业眼光来看似乎变化过于单调,听完两遍了我的脑海里还是有“模进、

模进”的印象,整首曲子好像都是一个调子从一上来的紧张气氛一直贯穿了9分钟,中间稍稍慢下来的

部分又稍纵即逝,好在乐团各声部能够各司其职,凝聚力很强,这首曲子虽不深刻,但是用来炫技还是

可以的。易有伍先生的录音正好也帮上了大忙,此曲选来用作测试定位和动态表现再好不过了。

    后面几首曲子以格里格为主打,要知道格里格不好演,港澳地区的音乐家们对于格里格的偏爱来

自于挪威也吹着的咸咸海风,在纪录片《音乐人生》中,黄家正排练格里格的片段令我印象深刻,他说

演教导他的团员们要有“音乐盒”的感觉,还要想象“丝带般的彩虹”的音色。而澳门精英室乐团在挖

掘音响深度方面下了下少功夫。小提琴手没有占据主导位置,其它声部也不用被动地提高音量。不过对

于格里格《第一弦乐四重奏》的演绎,我倒是更倾向于原来4个人的版本,印象中挪威大提琴家Truls

Mork带领的四重奏演奏的同曲更为自由和缓。

    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三弦乐四重奏》中的快板选段。开头的几下和弦体现了他

们训练有素的技巧,由于编制的扩大,得到的效果是引人注目的,里面的激情又不失精致俯仰皆是,这种

急促的感觉令人着迷。两首改编的萨拉萨蒂不见得令人信服,纳瓦拉舞曲是最明显的,这首作品的原曲虽

然录得少,但我仍然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他儿子于DG的录音中找到了原曲录音,马步萌和许恩乐在各

个方面都比两位大师相差甚远(比如速度上),但是其中的艺术魅力不会因此而贬值,比较可惜的是这里少

了打击乐器的点缀,这正是这首西班牙风格曲目的精髓所在。

    最后两首也是改编的流行小曲,想必也是梁建枫的主意,因为香港纯弦之前也玩过类似的曲目。这里

乐团似乎找到了感觉一样,情感宣泄是如此的自然。这种像是出于本能、似乎不费吹灰之力的演奏,跟一般

乐团在安可时的演奏不是一个水平,这或许跟他们的出身和年纪有关系。整张专辑录音地点在香港的以勒音

乐厅,其效果超越香港文化中心,可以媲美维也纳音乐厅,香港许多音乐比赛都在这里举行,李克勤的那张

《《演奏厅》》也是在这里录音的。听完这张CD可以说是名不虚传也。

     听完整张唱片,再看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你丝毫不会怀疑他们的远大前程,一流的管弦乐团都不一定

能分流出理想的室内乐组合,而澳门精英室乐团正向这个方向前进。正如艺术总监梁建枫所言:“澳门精英

室乐团,单独一个一个,跟独奏家划下上等号。背对背、肩对肩,却形成一股势力,造就一队精英。”但要

他们以这样的水准“为下一代树立典范”,为时尚早,任重而道远啊,小弟在此只能学《陶庵事忆》作者张

宗子的语气,说一句:人妙,事妙,乐也妙!

--------------- 刊于《视听前线》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