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6" 雨果跨过的1/4世纪
“雨果发烧碟”系列一向很有口碑,从(雨果发烧碟1)一直到今年的《雨果发烧碟16》,
25年来的16张精选发烧碟一直是乐迷每年必买的唱片之一。雨果每年出版三、四十张唱片,而
“雨果发烧碟”其实就是一张年终精选碟。 《雨果发烧碟16》与往年一样,延续雨果发烧碟
的优秀传统:精挑细选近年精彩录音,预告及即将出版的优秀节目,在母带处理环节下更大的
心血,务求带给音乐及音响发烧友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今年正值雨果成立25周年,手头上的《雨果发烧碟16》是LPCD45Ⅱ版本的。LPCD相信已
经为发烧友所熟知。如今已经发展到了第二代,分别是LPCDM2的母带制作制式和LPCD45Ⅱ的制
碟制式。值得一提的是,LPCD45Ⅱ不再像第一代LPCD45那样采用CD-R了。换句话说,任何激光
唱机都可以播放LPCD45Ⅱ。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自然是声音质素的提高,但是制作过程的严谨和复
杂会导致制作费用过高,将直接制约推广和普及,XRCD和DVD Audi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信
雨果亦有重视这个问题,因此旗下新出版的唱片基本都会同时推出LPCD 45Ⅱ、LPCD1630、以及
普通版来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
近年雨果发烧碟系列逐渐减少以惊天动地的爆棚Hi-Fi效果录音作招徕,改以清新自然的靓
录音和玩麦克风的思路来满足发烧友。纵使本碟放入了数首多乐器大场面录音,但内容依然保持著原
始自然。3段对比录音+11段精选,曲风多样 :现代&古典、交响&民乐、大合唱&独唱都有,碟中的
小册子撰写了录音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体会,以及每首录音时的乐器分布图,加上所辑录的专辑的封面,
对于乐迷是相当珍贵的收藏。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歌曲是第1、2、3首《十面埋伏》和第12首的《忐忑》。皆因这四首好听又好玩。
第1、2、3首《十面埋伏》是琵琶演奏家王梓静特意用几把不同年代的琵琶来录同一段音乐给发烧友作对
比,十分有趣。这里牵涉到一个关于近代很多进行民族乐器改革的话题:很多人追求“响”,但单是“响”
是否代表传得远、有质感和动人心弦呢?8月参加2011年香港高级视听展的时候,有幸去到“雨果25周年
妙韵升华签唱会”现场亲身感受。在香港会展中心演讲厅,王梓静将三把琵琶都带到了现场,不插电为在
场的观众即兴演奏了《霸王卸甲》。经过岁月的沉淀,清代制作的百年琵琶“幽永”发出来的声音沉稳有
力, 《霸王卸甲》一曲中营造出来萧杀的气氛不是浮于表面,而是波澜暗涌,步步惊心。轮到用2007制
的“水月”演奏时,很明显地虽然声压大了和高频可以去到更高,但是声底会显得有些许浮躁,毛刺感也会
多一点。其实这个道理和陈年的普洱或者陈年的美酒一样,越老越醇和。因为有机物在良好的保存环境下,
时间越长其分子链亦会越长,杂质会慢慢析出,表现出来的口感就越醇和。大提琴家康雅谈在观众席上听到
兴致大起,立刻上台和王梓静来了一段即兴合奏,结果把在场的所有人听到如痴如醉。可惜的是老易没带上
录音机把现场录下。这段荡气回肠的即兴二重奏只能单单停留在记忆当中了。可幸的是听众依旧可以在《十
面埋伏》三段录音里面慢慢印证三把琵琶的不同之处。
唱片第12首被称为“神曲”的《忐忑》,在年初的时候无厘头般地风行全国。撇去其被网络赋予的娱
乐色彩,其实是一首带有浓厚探索意味的艺术歌曲,在民歌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属于严肃音
乐范畴。龚琳娜是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特别研究了民歌的创新唱法,下嫁德国作曲家老罗后,旅居
欧洲多年,致力于中西融合。《忐忑》获得巨大的成功靠4个主要特点:1、深厚的唱功;2、变幻的唱腔;
2、独特的旋律;4、丰富的表情。虽无具体歌词,但它为听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香港纯弦艺术总
监梁建枫将这首“无词有意”冲击着华人乐界的独创歌曲改编成一首纯弦乐演奏版,由粱建枫、陈清德、尤
美德、康雅谈、宗小谦、李哲艺六人组成的“香港纯弦”全新演绎,少了一分龚琳娜的狂放、多了一点古典
弦乐的摇曳,单单五种乐器营造出来丰富的层次感就令人倍感意外。
选自古琴专辑《秋月清霜》的《杏天花影》改编自古曲《白石道人歌曲》,谢俊仁用明朝的古琴“玉
涧鸣泉”演奏,中间加入余美丽女士的歌声。曲调舒缓幽怨,古韵浓厚。古琴的音量虽小,但极有感染力,
配合清澈、透明的女声,构成了持别的音响画面和效果。该曲中古琴这种弱音乐器与女声微妙的气息声十
分考验器材的解析力,录音的时候采用同步录音,因为女声比古琴声要大,最后安排女声靠右偏后方位置,
古琴靠左前方,优秀的音响器材可以轻而易举地重现当时的录音情景。
剧透了那么多,是时候就此打住,将空间留给各位听众亲自聆听和感受吧。
---------刊于《视听前线》2011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