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ome
   
 
Search:
 
碟评推荐 Commend
站点导航 首页 发烧碟评 内容正文
 
 
音乐与生活
 
作者: 周凡夫   发布日期:2011/10/25 19:16:51

        音乐与生活 Hi Fi音樂Hi Fi生活

   一年一度在會展舉行的「香港高級視聽展」,成为「發燒友」一族「浦」頭聚首的盛會,無論

是資深的新進的,還是「突然發燒」的,都會掌握這種能以最短時間,看到听到最新硬件軟件的良

机,完全符台香港人樣樣講求效率、講求實施回報的特性。

     不過、高效率、高回報並不等於高質量,明白「Hi Fi」为何物者必然知其中道理,「Hi Fi」

也者High Fidelity的簡寫,中文慣譯为「高度傳真」或「高保真」是也,意思都很清晰和貼切,指

的都是相對的「高」,而非絕對的『百分百』,事实上,即使是較在會展寅講廳外排隊等候「音樂聚會」

進場的人龍。簡單的音響,亦難以百分百重頊,更遑論是複雜得多的音樂了。前人所謂「音樂是時間

的藝術」而非「聲音的藝術」、正好道出音樂的本質是時間而非音響聲音,也就是說音樂的「真身」

存在於『當下』,衹有一次,誕生後隨即死亡,時間過去了,音樂的『真身』亦過去了。錄音能夠捕

捉下來的亦衹是音樂的『形』而已,即使有『魂』亦已不完整。現今的「音響發燒友」對此有所認識者,

看來已越來越多,這可以说是今年聽了多塌视聽展安排的音樂聚会得出的結果。

『發燒友』現場要求棄咪聽真聲

   锺情於Hi Fi的發燒友,追求『高度傳真』的音樂音響,是無可厚非的事。不惜將床頭金亦花去,

為的往往便衹是追求那『更為高度一點』的[傳真」,然而無論怎樣『高度』,那仍必然與[真」有些距

离、當然、音樂與音響的「真」卻不一定討人喜愛(俗世萬物萬事何嘗不是如此!?)所以,長久浸淫於

「高度傳真」的音樂音響的發燒友,難免會有聽Hi Fi的效果較聽現場音樂更『刺激」,更有「感覺」

的看法。

   但這次視聽展的音樂聚会卻有讓人驚訝的現象出現,在『雨果25周年、音響技術30周年一妙韻昇

平』的音樂聚會中,王梓靜使用她刚用來灌錄了『琵琶文曲  』(LPCDl630-7313),和『琵琶武曲』

(LPCD1630-7314)  兩張專輯CD的過百年清代古琵琶演奏,让聽眾選擇要否加上咪高峰擴音,幾乎全

場舉手要求不加任伺擴音;甚至蘇思棣採用宋代名琴『太古聲』演奏他在同名專輯CD(LPCD630-7298) 

中有收錄的《水仙操》,大家同樣要求不用咪高峰。剛推出『大提琴極至美聲』(LPCD45Ⅱ-7305)的

俄羅斯大提琴家康雅談(ArtermKonstantinov)  演奏的大提琴毋須擴音當然沒有問題,但古老的琵琶、

古琴不加擴音,在會展三,四百人的演奏廳的空間,聲音便會很弱,較後排的截眾難免會聽不清楚。後

來压軸出場的黃紅英,除了採用伴奏帶唱了《初次嘗到寂寞》,座中人亦纷纷起哄要聽她的「真聲」,

不用「話筒」來唱客家山歌。

    意想不到的是,除了蘇思棣的古琴奏了幾下「雨果」易先生認為不加擴音後挵觀眾會聽得較累,

所以加了一「點」擴音外,王梓靜的琵琶、黄紅英的客家山歌「真聲」上場,效果都出奇的好。這一

方面是幾位大師級演奏者的演奏下會因為是否有擴音而受到影響,演奏仍是信心十足,奏出具有投射

效果的音樂;另一方面是意外的新發現,「會展」的演講廳2具有很敏銳的音響效果,當全場屏息靜

氣要聽「真聲」,現場無比寧靜時,舞台上絲毫微弱聲音當日坐在最後一排的筆者,仍能清晰可聞。

視聽展音樂聚會三點新發現

  總結而言,這幾場視聽展的音樂聚會有三點新的啟示和新發現。首先便是前文所述,今日的「音

響發燒友」已明白追求『高度傳真』衹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求「真」仍是可以选擇時的首選。事實

上,如果沒有『真聲』的「標準紀錄」,沒有比較的標準聲音又焉知「高度傳真」的音響其傳真的「

高度」有多少呢?

    所以追求Hi Fi音樂音響的發燒友,務必要听「真聲」才能培養出鑒辨『傳真』的『高度』。也

就是說,追求门Hi Fi音樂音響的發燒友,Hi Fi生活中便必須要爭取去多聽『真聲』的現場音樂會。

出席現場音樂會成本代價不少,除了門票價錢還有交通費和交通時間,那顯然都是現代人很珍貴的東西,

但現場音樂不可複製的特性,卻是讓很多人願意付出高代價的魅力所在。

   第二點是「會展」的演講廳2,很適合小組重奏獨奏獨唱的小型演出舉辦音樂會;但可能會受到地點、

交通、人流等因素影響,未必能凝聚得到觀眾,不過,用作錄音,卻應是一個很理想的場地,『會展』

當局一直未有主動開拓此一新用途市場,未免浪費了。第三點蘇思棣以宋琴『太古聲』不加任何擴音奏了

一小段,再加了點擴音來演奏,「真聲」和『擴音聲』差別之大,確是讀全場在座者大感驚訝。事實上,

古琴要能做到高度的「Hi Fi」效果很不容易,過往的古琴錄音極難滿足古琴愛好者的要求,原因便在於

與「Hi Fi」的『距離』太遠了。古琴錄音後變了古箏並非笑話。

   「雨果唱片」的起家,便靠古琴錄音,老易掌握到為古琴錄音而能將古琴细緻的泛音層次捕捉的竅門,

將古琴音色及其神韻保存而能有「Hi Fi」的「高度傳真」效果。由於老易的努力,終改變了古琴難以

「Hi Fi」的宿命,自此『雨果唱片』的發展不斷擴充,到早前推出蘇思棣的「太古聲」、徐曉英的「浙

音雅韻」(HRP7304),和謝俊仁等的「秋月清霜」(LPCD1630-7687),如果沒有算錯,已是『雨果』古

琴系列的第三十張CD了(李凰雲及王建欣伉儷的兩張琴簫錄音亦算在内),相信擁有「雨果」全套古琴產品

的古琴迷應大有人在。

    古琴難以錄音,在於其聲音缧细,而泛音無比豐富,這種特性最宜三數知己,圍坐於小小的空間內,

靜心细賞,猶記得八、九十年代間某次應邀參加在台灣舉行的音樂研討會,與好幾位台灣同學於酒店房間

中聽北京古琴家李祥霆興到時操琴的深刻感受,那種與琴人近距離接觸,堪稱和演奏者隨著琴音的跌宕而

呼吸舆共,整個细小空間中,全都在琴音中凝成一體的感覺,聽古琴錄音不可能有,在音樂廳中亦不可能

有。這次視聽展蘇思棣的『真聲』和「稍稍加了點擴音」的效果,差異之大,仍衹是『聲音』上的差異,

真正的差異便衹有感受過『小眾』的古琴雅集者才可以比較出來。

    所以,蘇老師的「太古聲」CD儘管在錄音上己能將他所使用的古老宋琴精緻之處捕捉得七七八八,

特別是古琴音樂的神韻風采,至為傳神,Hi Fi感十足,但顯然和當日在視聽展中欣賞他現場操琴的效果

感覽仍有不同。不過,話說回來,對古琴音樂認識不深,聽得不多,又不懂得要「記」音樂的竅門的朋友,

難免會認為古琴音樂「乏味」,當日便有人認為蘇老師所奏古琴樂曲,每首都「差不多」也就並非奇怪之

事;外國人看中國人,和中國人看外國人,便總會覺得每一個人都「差不多」道理相同!

 

---------------刊于《音樂與音響》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