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天真地以為,每個年代的teenagers都捍卫自己的流行曲。
我的意思是:我捍衛我的林子祥、關正傑、陳百強、夏韶聲、羅文、葉振棠、葉倩文、
葉麗儀、雷安娜、曾路德……而七十後、八十後、九十後各有各的捍衛對象。哦,原來對自
己慘綠少年時代喜好的歌手/歌曲忠心不貳的,只是「稍」上年紀的一輩人,例如我這輩。對
年輕人(特別是今天廿歲或以下的),流行曲與電子遊戲與一個APP都是等值的。或曰都是那麼
無所謂的。一首歌「好聽」的話,就「有幸」暫存手機內(又通常是不付費下載來的)。不一會
就delete掉了。
这些感慨,是我聽著这兩片群星靓聲經典HQCD,有感而發,這兩張經易有伍LPCD M2製版
做母盤、然後在日本MemoryTech啤HQCD的銀碟,盛载著的何止是無盡回憶。這一堆華納、EMI
歌曲(因此沒有「友公司」的歌手囉),從黑膠到CD,我也弄不清聽過多少個「版」了。很難令
九十後明白,為甚麼我們这些叔叔為了「區區一首歌」會keep著幾張CD的〔他們會rip CD,
不會keep着)。
有人說,今日的後生仔唔識貨,聽的是電腦輔助作出來的歌,聽的是MP4。
我說:不要怪他們。今日樂壇是何模樣,有歌曲值得后生仔 "to die for”嗎?相對
較好的歌。當然有:但值多少錢?付費下載,和不付費都可以下載,任你揀;手頭不鬆動的你會
怎樣揀?至於後生仔聽音樂主要是聽經壓縮的files,是「形勢比人強」。
由於这樣的形勢,音樂軟件行業才會優待我们;只因我們重視好歌,願意在這方面花錢。
買新歌的人少,唱片製作公司就不人手筆投資;新歌質素不高,更少人愿意付费听歌--恶性
循环的苦果已结了。
我們這輩人,重視歌聲里的感情元素。内子不卖碟(因為聽我的),卻能即時分辨出这版
那版哪个「唱」得动人些。高音多些、低音少些这種事,婦道人家未必懂;但能否觸動她的心、
觸動得有多深,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她聽这兒的《零時十分》,覺得比我不久之前买的发烧版更
動人。是我們特別「好耳」嗎?不要沾沾自喜,可能是我們重視、珍惜音樂。自然就發展出聽力來
,正如愛好打机的人,手指反射神經比不打機者靈敏。
「開宗明義」了許久,無非要指出這兩張CD不可多得:歌聲不是份外高清凸出,卻很夠清晰
細緻,不但听清楚他/她的唱腔,還十分能感受到/她的情感。所谓传情达意,原來不光是套hi fi
要夠靓,還要用心的後期製作。以后不要講甚麼高bit高取樣率了,講製作者用了多少心血,付出
了多少「愛」吧!
有這麼用心的製作,讓我覺得,連從前不太留意的(當年不紅的)仇雲峰,都唱得比今天的一線
哥仔姐仔好。做這麼多年人了。不怕人家笑我老;我很高興地說:还是我年代的local pop好!
好的再版提供一流的感官及心靈享受。這兩張CD,焉能不買哉!
-------------刊于《HiFi Review》2011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