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ome
   
 
Search:
 
评论推荐 Commend
站点导航 首页 LPCD专栏 LPCD碟评 内容正文
 
 
评林子祥、陈百强两张雨果LPCD
 
作者:何重立   发布日期:2007/9/11 10:08:58

  CD销量自2000年开始连连下降,相反听音乐的人因下载方便以及MP3播放器的普及,而每年增长。今时今日,已鲜有人用可携式CD Walkman听音乐了。

   我始终追求声音重放的原貌,我相信LPLong Play密绞黑胶唱片)在声音还原的技术,比较接近人耳的聆听。CD从来就不能满足我这方面的要求,不过由于CD好处在于操作便利,我最终也舍LP而取CD作为我日常听的音乐载体。

   CD因应数码录音科技发展而出现,数码录音令音乐的制作、传播、欣赏和普及化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虽然CD还原声音的质量不如LP来得“真实”,但如果不从高质量欣赏音乐的水平去挑剔,要求不高的,它又不至于不能接受。CD这一种普及的音乐载体,相信在短期内不会消失。

  为了提高回放的效果,致力音响科研的单位先后推出了HDCD(高解释度)、XRCD(超像真)DSD(数字直流)、SACD(超级音效)等不同的格式,虽然在声音的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相比之前由LP发展到CD的变革,这些总不够“革命性”。尤其是对于一般消费者,还是那片4.63寸的铬合金圆碟,管它塑料染黑、染紫也好,封面上印着的一大堆英文字母,都没什幺意义,并不会带来新鲜戚。所以XRCDSACD等等,只局限于一少撮音响发烧友的圈中流传,始终未成大器。

  我也曾崇尚日本CD的音质,认为它比大多数在美国或德国印制的CD好。日本在后期制作、制造工艺上都很先进,同时又比较严谨地控制每一个生产的小环节,所以成品都比一般中国(港台、内地)版的CD好。

  但最近我听了由中国香港雨果唱片易友伍的几张LPCD后,又叫我对中国香港的音乐后期制作及重制CD技术有新的体会。与老易(易友伍的呢称)认识快20年了,他是我在发烧音乐与音响界少数尊敬的朋友。两年前他研发了LPCD科技成功。因为在他之前,我在国内推动SACD遇到莫大挫折,没有关注LPCD的发展。

    LPCD在起步阶段亦困难重重,但老易锲而不舍,终于有所突破。较早前他为香港环球音乐集团以LPCD技术,重新制作了多款的专辑,备受各方称许,是该音乐集团自日本DenonMaster Sonic(一种改善音效的母带处理技术)以来,最成功的复刻行动,气势犹胜年前philipsSony连手推出的超级音响激光光盘(SACD)

  最近老易又为中国香港华纳集团处理了两条母带,再以直刻方式印制了一批CD,所为直刻即Direct to disc,以一比一时间的复制到特选的CDR上。一般的CD是大量生产,经过多重倒模,拷贝了56次后的加工压印,这样的多次转换对音质产生劣化影响,造成数码失真。当然是否从原母带来作处理以及选择可拷录CDR的质量会直接影响LPCD的效果。

  老易自家研发的音频处理,对歌曲的密度、质感、动态及频宽作了调整,大大改良了音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华人,他过去二三十年在华人小区生活,对华语歌曲熟悉,老易从新加坡转战香港的当年,正值陈伯强与林子祥的黄金时期,他熟知华人发烧友的音乐与音响口味,总比日本、美国及德国的音响工程大师,调校出来的声音合我的耳朵。

  我建议读者去找老易近作《陈百强》及《林子祥》的LPCD Direct Cut Super Master 45,来与之前所有版本比试,我体验到LPCD的人声和音乐更为融洽,不会有某些日本版人声与音乐部分抽离,高频相对也较为含蓄。人声是直由丹田传到口腔的,一气呵成的呼吸与共鸣,充实的中音及低音区的底蕴,深不见底。

  陈百强与林子祥从来唱得没有如此松弛,贴近从LP(非数码)的重放效果,只是少了不必要的落针及磨擦的杂音及静电声。才听了一阵子,你就会不自觉地感到LPCD强烈的空气感,同时音场广阔,愈听愈觉舒服,特别是这两张专辑是用原母带来制作。听《有了你》、《等》、《一生何求》、《今宵多珍重》、《偏偏喜欢你》、《涟漪》、《最爱是谁》、《千亿个夜晚》、《每一个晚上》及《千枝针刺在心》……这些耳热能详的歌,多幺的真实。

  我相信音乐与音响是因与果的关系,不过主观的理念是必先有好的音乐才会有好的音响,而好与不好绝对是个人的,而LPCD版的《陈百强》及《林子祥》真的可以满足我,老易加油。

                       《刊于《影音极品 9/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