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易有伍的LPCD大行其道之前,广东流行歌经过Denon Mastersonic、dCS、DSD的「发烧」洗礼。上述技术,个别已是明日黄花,连唱片公司的人也不愿提起了。但LPCD技术,我有信心它能在业界和用家富中建立长远的声誉,因为,易有伍不单从纯粹的音响角度出发,他十分重视保留、甚至提高原录音的音乐韵味!
广东流行曲,在挑剔发烧友心目中是(录音)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例外者少之又少。但请听这里一曲《樱花》,原来当年宝丽金录音也有如斯「发烧」质素,绝对「上得大枱」,难怪排位也给排在本碟第--track。
笔者像同文威哥一样,取出一套4CD的「度身订造」克勤CD集出来,跟这LPCD45上有的歌,逐一比拼(但不是16首有齐)。若果说LPCD45版本「比较靓声」是很拢统的,事实上「靓了」的地方不止是人声加添密度与水份,也不止是个别乐器的音色温润了,件件清晰咁简单(这当然已不简单!);而是易有伍从一个更高的审美角度,去处理克勤这些音乐部份一流而录音本身却未臻顶级的歌曲。首先,伴奏部份不会像某些remastering那样喧宾夺主,人声不虞被掩盖;而素来被讥「平板一块」的音响效果(事实上比平板更槽:人声本来是在较后/laid back的位置),易先生妙手回舂似的,做到层次分明。在其他版本上前倾(凸了出来)的乐器(也就是太抢镜)给易先生「放回他本份的位置」。这样的功夫,才是你要「好重皮」买这张炒杂锦回家的理由。算起来,十六首歌全部给炮制至这个高水平(想象不到这能够发生),这投资半点不昂贵呢。 《刊于《Hi Fi Review·2007年12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