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作歌手李昊嘉 泳兒都出Hi Fi碟,是翻唱的;翻唱已成為靓聲碟的主流了。可是,李昊嘉(Sharon)推出的新碟(她的第三張CD)以原創為主。 上次見「嘉嘉」,她澴在唸碩士。如今她已經是一個歌唱教師了。從前,她跟Christine Samson學唱;今日,她在Christine Samson Music & Arts Studio任教。 「正式教學生之前,接受了長達4、5個月的訓練。吸收、學習到的東西,比自己學唱時更多;從而對自己的聲音,有更深入的認識。」 「我覺得自己比以前唱得清楚了。從前的歌聲是較清純的,現在我覺得是添加了一點點的滄桑味。不是沙聲那種,是人生練歷多了的自然發展。」 Sharon說。 我願意用「世故」,不用「滄桑味」去形容她年青的歌聲。 「現在我唱歌,感情prOject得比較好。」她對自己的評價,是中肯的。Sharon接著說:「其實剛剛錄完第二隻碟,第三隻便開始籌備了。所以這CD做了一年以上。」 「我作的一曲《無過》,給選中成為亞洲電視播放的劇集《瑞蓮》的主題曲。這是一曲是我自己風格的作品,比起我之前寫的《捨棄》,《無過》愁得多。」 「《無過》音域很闊。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寫音樂,不知不覺間總把音域撐得很闊。它又是我入studio第一首錄的呢!」 「《第七天》也是我寫的,屬R&B風格。我是聽了一首英文歌,受到啟發,寫成《第七天》的。它的主題是環保。我們都知道環保重要,可是,有時我們又不自覺做了破壞環境的事。歌詞寫得很好,我們的確要珍惜地球。此曲是第主打歌哩。碟內track 7‘Sunrise,則是《第七天》的英文版,音樂感覺,我傾向Soldier of Future。」 「Never Look Back這首歌是我一位朋友創作的。他找我唱demo罷,可是我十分喜歡它。歌詞內容講追求夢想,奮發向上;很切合我當前的心境,所以想收歸己有。雖然它是pop-rOCk風格的,跟我慣常唱的歌,分別很大;但是我的監製也同意我去挑戰難度。唱它的感覺,來自Stairwavs to Heaven。」 「全張碟的編曲,都是由唱片監製張家誠負責。我覺得,張家誠今次也明顯有進步。我父親是玩hi-fi的,在他的系統上聆聽,很容易可以指出混音上的改進。現在比以前的從容。加上易有伍先生的後製,我是很滿意今次的成果的。」 「今次錄音跟之前有所不同。以往是做pop形式的,就是一句 一句分段錄。之後『執』得多。事實上我不喜歡那樣錄,因為覺得辛苦兼沈悶。」 我問:「那麼,今次是首首one-take嗎?」 Sharon:「又未至於全首歌—take過。是兩段、兩段的灌錄。這樣唱起來感情連貫許多,表達方面做得好好多。」我說有能力唱live的歌手,是不會逐句錄的。
可以叫「李昊嘉&Friends創作歌集」
「《一走了之》是我唸大學時的一位老師寫的歌。其實之前我也有唱他的歌。至於《剌·謂》,是我唱a cappella的夥伴所寫的。《慕尼黑》則是一位大學同學寫的……」「那麼說,這CD豈不是可以叫李昊嘉&Friends?」 嘉嘉笑了笑,說:「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想法,這是集多人作品於一碟有趣的地方。他們雖然不是全職的作曲家,但是,我就認為他們寫的歌是專業水平。 「現在大部份寫曲的人,都是兼職作曲。你必須有許多歌被採用了,所謂「出街了」,才可以全身投入作曲。不過,當一個人全職作曲,也就是很倚靠那份收入來生活時,就很難保留自己了,會變得很商業。因此,有專業水平的歌就夠了。」 嘉嘉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能一直待在音樂圈子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接觸到的人與事都是比較單純的。簡單就是好。」她說。 「現在我以教唱為業。自己最希望做的,自然是上台唱歌。但還是唱a cappella居多,個人的較少。雖然理想跟現實有些距離,不過總有得唱呀,應該感恩。想想:人們說唱片市道不好,自己卻已有三支CD了。我是某牌子health food的代言人,有時候他們搞function就會邀請我上合唱.」 說起來,嘉嘉又開演唱會了:那是九下的Music-Zone,座位僅470,不快點購票,保證向隅。 「演唱會的主題是Be Yourself,我是我;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許多人感到不開心,我會建議,工餘抽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今次給我伴奏的樂隊是大學的師弟妹,而acoustic band是朋友的朋友;他們仗義襄助。這正好說明:如果你有心想追求夢想,總會有機會的;哪管機會大小,你肯去追,總是有機會的。」 我忍不住問她,為何選擇翻唱「麟伯」的《幻影》。這首金曲,她是如何懂得的? 「電影看過幾次啊。當然不是入戲院睇首輪上演,是在家中看電視。張家誠的編曲很棒,所以在CD的結尾,我們放入instrumental版供大家欣賞。」
後記:一直覺得,Sharon是很有才華的小妹妹;但未把她當作專業歌星看待。(事實上她發行第一、第二張CD時,是學生)聽過這張最新的……啊,失敬。我喜歡這裏的歌,喜歡她的演唱;錄音也的確更貼近發燒友的脾胃。
--------刊于《Hi Fi Review》2014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