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黄河」钢琴协奏曲
石叔诚,孔朝晖(独奏)
胡炳旭指挥中央交响乐团
雨果LP775
这张碟,由普通CD到XRCD,听到今日出版重磅黑胶,应该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款「黄梁」吧? 孔朝晖拉「梁祝」,无论技巧、发音或诠释,都予人絷实之好感。他没有「化身」粱山伯或祝英台,而是以说书人自居。乐队部分奏得不愠不火,耐听。 这唱片比较瞩目的,是石叔诚的「黄河」。 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於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乐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壮、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等人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当时号称中央乐团集体创作)。这部钢琴协奏曲,在曲式结构上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傅统音乐元素,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象,成为近代中国钢琴协奏曲的佼佼者。 演奏家又是创作人(之一),固然令人想去听(殷承宗也有这个优势吧):但「1990石叔诚修订版本」才真是你一定要留意这录音的最大原因。 本碟文案提到,由《黄河大合唱》变身钢琴协奏曲,是「主席夫人」江青提出的;在第四乐章加入《柬方红》又是江青提出的;第二稿内部演出後,江青说「听众来信」要求在最高潮上,加上《国际歌》旋律,叫创作组参考下这个意见,又由於江青对管乐的反感(尤其是铜管),贯撤她「拆音墙」的方针,因此定稿是是刻意减弱了铜管阵容。原来,我们听得烂熟的这首曲,没有她可真是不一样;「黄河」钢协是「无产皆级革命文艺」的典范啊。 针对上述,石叔诚重新配器,恢复使用标准双管乐队,增强了表现力。至於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去掉了大高潮上《东方红》和《国际歌》旋律。这麽做是明确反映石叔诚对此曲的看法:黄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象徵,保卫黄河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使命,不仅仅是共产党一家;这正是冼星海原著的精神。 这一改动遭遇的大难题,是须众《黄河大合唱》中,找一段适合的塑材,去替补大高潮上的《东方红》旋律。(杜鸣心的修订版本用回初稿的《黄河颂》旋律)石叔诚的,则采用《黄河船夫曲》中,「我们看到了河岸,我们登上了河岸…」一句,在第一乐章里曾以弱奏出现,象徵人们对取得最後胜利、争取美好生活的憧憬;若在第四乐章中重现为强奏高潮,则可视之为得胜後的凯歌!同时亦切合首尾呼应的原则,强调终章的总结性,比较符合傅统的古典风格。 有论者说,石叔诚将黄河,从单纯的一个时代、一埸战争的写照,昇华为中华民族艰难时期伟大情操的永恒纪念。亦有不少人基於「先入为主」,对石叔诚在第四乐章里移花接木,持保留态度。一句到尾:「听不惯」! 但人第一次听,也是「成个人跳起」 -一当时毫不在意这是一个经修订的新版本。不过,由於整体上这是一个满有说服力的好演奏,於是听了一遍又一遍,在毫不勉强下,把上述「初初听不惯」的段落都听惯了。 很鼓励你去试试。 叫得你试,音响方面当然令人满足。人们说录音里的air来自高频,又话LP高频不足;为什麽我觉得这儿的air比xrcd版多,而且临埸感自然、真实得多?音色畅顺,不在话下, 「微动态」也赢xrcd两条街;音乐气氛、感染力就赢十条街。
-----------------刊于《Hi Fi Review》20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