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3 原音精選 LPCD45II 母帶制作
說實在每年展前要做的這件事,有點棘手,大草選的發燒碟範疇從古典、爵士、輕音樂、中樂、流行歌等,這些不同、跨時代的錄音,電平大小本來就不壹致,更麻煩的是有些錄音有用壓縮器的(波形齊頭、密麻麻的)。現附上原錄音的14首波形(上)和LPCDM2母帶制作後的波形(下),共大家參考。從母帶制作角度來看,最簡易的方法當然也是用壓縮器,像剪圓頭發那樣用個6-9MM的剃刀壹刀切!可我最不喜歡壓縮器那種聲音:響、嗡、灴,雖然有霎耳嬌短暫效果—就像聽大陸電視廣告那種腔調!但聽久了就麻痹不想再聽。 早期的展碟制作會用壹首音量“中間”做標准,大的拉小,小的提高。直到LPCDM2方法出來後才不用那麽受罪了,能隨心所欲。當然LPCDM2 是個比較複雜的技術話題,沒法在這裏細說,牽涉到硬體、線材、軟體操作。硬體是這麽多年收集、收藏使用名器的心得,包括Mixer,監聽、功放、數碼設備,自己開發的相關線材,軟體則是十多年改進和開發的成果。60-80年代的經典名器聽得多了,基本上最大的特點在于無法量度的中高低音密度,特別是中頻。新産品往往頻寬好了,但中音密度薄了。好的聲音失真少,相位漂移少,數碼失真少,聽起來就透明,能體現原音樂神髓感情,反之都給“捂”住,感受減弱。制作過程少不了要在多套監聽來考驗,今年我用(壹)Sennheiser M8 Mixer 推80年代三路電子分音KH092、雙低音有源音箱; (二)Audio Development AD Mixer + Langevin M100X2 功放推 JBL9500K2,(三)Revox 279 Mixer、Mclntosh MC30X2 膽機推 Tannoy Arden, 和(四)SIE Mixer,KH248功放推KEF104ab 監聽。 通通過了關才交給大草驗證。^_^這次驗證也順利呢。其實如果沒有發燒精神也就沒有動力去面對別人的競爭和自我的提升,所以要不停的發燒!想起林子祥有首歌的結尾: 「阿蘇!記得 晨運哪!」 這把它改寫成: 「老友! 記得 晨運+發燒哪!」
---------------刊于《音响技术》2013年8月
|